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怡霖 史哲宇
影视剧领域的长短形态之争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当硝烟渐散,一种更具智慧的生存策略开始浮现——基于IP共享的长短剧深度协作。近期,《成何体统》《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长剧接连官宣同名短剧项目;国民经典《还珠格格》短剧版也已备案待播;编剧龙平平依托《觉醒年代》创作了短剧《延乔兄弟》。长短剧共享IP正从行业试水升级为战略选择,这不仅突破了传统零和竞争的桎梏,更是影视产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然而,这场从竞争走向共谋的变革,也潜藏着叙事割裂与价值透支的隐忧。
竞合之变:从零和博弈走向生态重构
这场长短之变,源于用户市场的结构性迁移。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几乎覆盖半数网民。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长视频平台普遍面临用户增长停滞与广告收入下滑的双重困境,因此,长视频平台开始重新审视与短剧的竞合关系。
在当前原创力不足的市场环境中,IP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容品质,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因素。几大头部短剧厂牌(如红果、掌阅等)依托自有小说平台,建立了庞大的IP资源库;而长剧平台则多依靠高价采购IP,自生IP成本极高,因此对已有知名度的成熟IP进行多元开发,成为降本增效的有效策略。然而,尽管短剧背靠IP“富矿”,这些年却依然深陷同质化泥潭,难觅精品。这种矛盾不仅凸显了优质IP的稀缺性与破局价值,也使得共享IP成为必然选择。
如今市场上现有的长短共享IP项目绝非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一场双向赋能的生态协作。短剧的短小篇幅倒逼长剧剥离叙事冗余,提升节奏密度;长剧的成熟IP则为短剧注入价值厚度,推动其从流量驱动向品质升维蜕变。这种双向协同激活了多维价值,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在不同场景对同一IP的差异化期待,实现深度沉浸与即时满足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标志着产业逻辑发生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变革,通过IP资源的跨形态复用与开发成本的有效摊薄,构建起可持续的内容再生产体系。
产业协同:从形式转换深化为价值共谋
当前长短剧的IP共享实践已超越简单的形式转换,正纵深发展为价值共谋的产业协同范式,并体现为四类创新模式:一是采用配套衍生开发模式,在长剧立项初期,同步规划并开发配套短剧,复用场景和角色来讲述支线故事。这种方法在显著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还能完成市场预热。二是故事宇宙拓展模式,依托经典IP的流量势能,对长剧中未被充分挖掘的边缘人物与隐藏叙事线进行开拓,如《九重紫》的衍生短剧《昭世录》集结了部分原班人马延续热度,《庆余年》推出的前传《帝王业》引爆“一口气看完庆余年前传”话题。三是风险试水模式,借助短剧低成本、快迭代的特性,将新颖题材投入市场检验,为长剧制作提供前期验证。第四,融合共生模式,短剧通过联合营销、跨界合作等形式拓展长剧IP的商业价值维度,如短剧版《赘婿》开创“剧集+电商”模式,将品牌植入融入消费场景,显著延长了IP的商业生命周期能力与变现能力。这些模式实现了从成本分摊到价值共创的层级跃迁,标志着长短剧关系本质的蜕变。长短双方正从竞争对手,转型为共同重构内容价值链的战略共生体。
共享隐忧:创作迷思与异化风险
尽管模式创新成效显著,长短剧共享IP仍面临深层矛盾。比如,叙事逻辑的冲突。当前产业链条中,长剧与短剧的创作群体在核心理念与生产逻辑上存在显著分野。长剧IP的精髓常常在于深度沉浸、多线叙事与完整呈现人物弧光,而短剧为抢占“黄金三秒”,必须将爽点前置,这种叙事差异易导致改编合作陷入两难境地。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短剧为追逐流量,将免费网文的“重生逆袭”套路套用在经典IP上,导致文本内核的割裂。为迎合短剧的快餐特性而简化人物动机、削弱主题深度,最终会伤害IP的完整性与精神内核的统一性。
此外,IP价值的透支风险日益凸显。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密集且同质化的短剧如涸泽而渔,快速消耗观众的情感,导致品牌价值加速贬值。一旦观众产生审美疲劳,IP的根基就将动摇。若任由此类创作泛滥,可能会造成行业生态的失衡。成熟IP强大的流量虹吸效应,导致资金、人才、平台等资源过度集中于其上,严重挤压了原创作品及中小成本项目的生存空间,从长远来看,更进一步削弱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
破局之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IP生态
要化解上述风险,确保共享IP之路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尊重规律、动态平衡的可持续IP生态。首先要回归本体、明确定位,尊重长剧与短剧的媒介差异。短剧改编需建立独立的叙事逻辑,基于对IP核心精神与目标受众的深刻理解,审慎选择最适配的载体形态,避免对长剧的粗暴浓缩或魔改。其次,要将IP视为可生长的“内容资产”进行培育式运营,摒弃急功近利的“榨取式”开发。这需要建立科学的IP价值评估体系与长线开发规划,确保每一次衍生创作都旨在丰富IP宇宙、强化核心价值、扩大情感联结,从而实现真正的增值。这种生态化运营的本质,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也构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共同体。
长短剧从竞争走向共谋,是媒介融合时代影视产业深刻变革的结果。正视共享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坚守创作本质,才能让优质IP在长短剧的协同滋养下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这条提质增效之路的终点,应是内容价值与产业活力的双赢。
(作者李怡霖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哲宇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与微短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