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个体觉醒的狂欢与群体困境的隐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个体觉醒的狂欢与群体困境的隐没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7-29 15:18

个体觉醒的狂欢与群体困境的隐没

——重审《还有明天》的女性叙事

  作者:赵建中

  由宝拉·柯特莱西执导并主演的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2023年10月26日在意大利上映后即引起轰动,跻身意大利影史票房前10的独立电影之列。2025年3月8日,该片在中国大陆上映,同样引发了中国观众的高度关注。影片以二战后的意大利为背景,讲述了普通家庭妇女迪莉娅在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的时代浪潮中,逐渐觉醒并展开抗争、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女性觉醒的壮美诗篇。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直面社会现实的深刻表达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虽为欧洲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但在争取女性权益方面,进步意义十分有限。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的个性解放与尊严,更多局限于男性群体。在夫妻关系中,丈夫对妻子拥有绝对支配权,妻子需恪守“夫为妻纲”的传统伦理,即便能得到丈夫的疼爱,也无法改变从属地位。这种状况即便到二战后依然存在。

  在《还有明天》中,底层女性迪莉娅承受着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丈夫伊万诺是大男子主义者,且有虐待倾向,对她拳脚相加;瘫痪的公公肆意非礼,甚至教唆儿子用暴力控制妻子;女儿对她的逆来顺受感到不满,却无力分担。

  然而,苦难并未磨灭迪莉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她积极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用行动反抗:偷藏工钱争取自主空间、计划与尼诺私奔、暗中策划炸毁准亲家的餐馆以阻止女儿陷入不幸婚姻,这些都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彰显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影片结尾,迪莉娅在众多女性的支持下投下庄严一票,标志着她思想的重大转变——不再将爱情视为逃离痛苦的唯一途径,而是认识到参与社会与政治活动才能获得真正解放。这一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更象征着整个女性群体的觉醒。即便未来可能仍面临丈夫的暴力,但她已拥有为自己及整个女性群体争取权利的勇气与信念,并有广大女性朋友作为后盾。片名为“还有明天”,寓意希望永存,抗争不止便有改变的可能。

  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增强影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在影像美学上,影片采用黑白画面。这种极简色调一方面强化了时代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上。迪莉娅疾走的脚步、丈夫挥舞的手掌、掌心微微颤动的选举证等细节,在黑白画面中更具表现力。上世纪40年代,《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黑白影像记录战后意大利的疮痍与灰暗,打动了几代观众。《还有明天》以同样的黑白影像展现被历史淡忘的女性创伤,同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影片中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家庭空间,其隐喻着意大利底层社会家庭的权力构架:瘫痪的公公代表传统伦理的禁锢,丈夫象征家庭暴力,吵闹的孩子暗示这种家庭模式的代际循环。构图上,俯拍的全景镜头展现出迪莉娅一家的窘迫:大女儿和两个小儿子挤在一个小屋,两个小儿子同睡一张床,气氛压抑。横移全景镜头则展现了迪莉娅出门给人打针、与熟人聊天、去市场买菜等市井生活,呈现出当年意大利小镇的独特氛围。

  融合喜剧、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增添了观赏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题的沉重感。其中,最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将家庭暴力场景解构为双人舞——丈夫挥拳的姿势与迪莉娅踉跄后退的脚步形成对位,通过间离性的节奏变化,将施暴过程以一种扭曲的“共舞”形式呈现。这并非美化暴力,而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更深刻地揭示暴力的本质。

  《还有明天》通过迪莉娅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二战后意大利女性在争取权利过程中的艰难与勇气,但也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然而,目前影片更多聚焦迪莉娅,若能展现其他女性在时代背景下的不同选择与命运,如支持迪莉娅的女性们的个人故事,能让女性群体的觉醒与抗争更具群像感,也更能丰富影片的层次。

  总之,《还有明天》是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电影,既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抗争,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批判,又在电影美学上大胆创新,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实践证明,直面社会现实、注重人文关怀且有独特艺术追求的影片,总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纪录片如何更新价值表达与记忆书写?

  • 《正当防卫》:热门题材,缘何褪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