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艺三评“传统元素影视化运用的三重审视”之一:
警惕文化啃老:从经典翻拍看创作惰性与创新乏力
作者:刘 齐
正当国潮之风日益兴起之际,影视圈却出现了一种“文化啃老”现象。历史经典IP翻拍层出不穷,不仅显现了资本的短视与功利性,也暴露了创作生态的惰性与路径依赖。
翻拍经典本应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造,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洞察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然而现实中,许多作品陷入了“形似神不似”的泥沼,成为对既有形式的机械复制。其实,凭借今天的技术和实力,制作方更容易实现服装、道具、场景上与原著的高度还原,然而精致外壳之下却难掩剧情混乱、历史逻辑失范等问题。甚至有些作品为博人眼球,强行加入离奇剧情或雷人特效,长此以往,翻拍等于烂片成为观众共识,极大地降低了观众对翻拍作品的期待。
还有部分翻拍作品,打着与时代接轨的幌子,进行所谓的“推陈出新”,对大量传统文化IP进行魔改,借一个传统文化的壳,什么都敢往里装。这导致古装剧创作滑向了“无根”的狂欢:一方面,聚焦宏大历史叙事、追求史识与艺术辩证统一的正剧近乎绝迹。另一方面,市场被大量“戏说剧”“古装幻想剧”充斥。它们或将后宫权谋与“大女主”逆袭包装为叙事核心,在封闭的宫廷空间中无限放大人性倾轧与等级崇拜,借历史人物的外壳贩卖“强即正义”的庸俗成功学;或彻底架空历史逻辑,以仙侠玄幻、甜宠穿越之名,将传统文化降格为视觉奇观与情爱叙事的点缀——龙袍凤钗只为标榜身份尊贵,诗词典故沦为调情台词,而深宫大殿、江湖门派不过是“穿着古装的现代人”演绎玛丽苏爱情与职场厚黑学的布景板。这不仅导致创作题材的严重窄化,更以“娱乐至死”的叙事策略,剥离了历史应有的现实关照与人文反思,使“啃老”进一步异化为对文化基因的“去历史化”抽空:传统不再是被理解的精神资源,而沦为可随意拆解重组、迎合感官刺激的“文化快消品”。
反观这些问题,究其根源是急功近利的创作惰性导致的结果。资方追逐“躺赢”红利,将经典IP视为保险箱。为了快速盈利,资方倾向于投资给有观众基础的IP,以为蹭一下热度,贴一下情怀,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而对原著的品读反倒无所谓了。创作过程中对原著精神内涵的诠释浅薄甚至扭曲,消解了文化本应具有的深度和魅力。当翻拍成为文化快餐,经典便沦为营销的噱头,文化的生命力便会因失去创新动能而逐渐枯萎,也最终会导致影视市场的衰落。
翻拍不是原罪,丢失自身文化属性的“啃老”才是问题的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它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传递勤劳淳朴的生活智慧,反映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淬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瑰宝,也是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与空间维度上的适应性,这要求文化既能在代际传递中保持核心价值,又能通过创新来回应现实之需求。当下,翻拍经典所面临的是更多元的文化环境,靠电视重播经典以重塑年轻一代的记忆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把传统文化再次引入年轻一代的文化视野,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此,翻拍绝不能仅仅是简单重拍,而应成为一种解构。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继续深挖原著作者的思想表达和其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调整叙事焦点、创新叙事手法,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止于表面符号,其内里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与当代生活密不可分。翻拍工作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对仍有借鉴意义的内涵予以现代性阐释,对滞后于时代的表现形式予以必要的革新,只有深刻地理解这一特性,才会“翻拍”而不“翻车”。
当然,创新不单单拘于内容层面,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经典焕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样态融合共生:以前是电影,那现在可以拍成电视剧,扩展人物背景与支线剧情;以前是长剧,现在则可以拍成短剧,在保留核心情节的基础上简化次要元素,满足当代大众快节奏、快生活的需要。
就影视行业而言,构建健康生态需多方合力:行业自身应强化自律,制定行业规范;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孵化基金、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化创作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原创。作为影视传播主阵地的网络平台,需营造风清气朗的舆论空间,不能把“流量至上”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只有当观众的评价标准从“是否还原名场面”转向“是否传递文化内核”时,“啃老”才会越来越少,“养新”才会越来越多。
总之,“啃老式创作”堪称创作惰性的滋生地,它导致民族精神在不断的重复咀嚼中日渐衰弱。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典的价值本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重新诠释。唯有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思考,方能永续文化生命力,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