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居荣
《马儿在山丹》是作家刘梅花新近出版的一部儿童小说。这部作品以山丹马场为背景,将千年的马场文化与当代少年的成长故事交织融合,不仅是一次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曲关于成长、亲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马儿在山丹》,刘梅花著,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该书讲述的是少年马小牧在山丹草原上的生活片段。他与一匹名叫“牛角”的栗色小矮马之间的友谊,构成了小说的核心线索。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缕风、每一片草叶都变得清晰可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而充满诗意的草原世界,那里有牧马人的汗水、有祖辈的坚守、有孩子们纯真的欢笑,更有对自然最朴素的敬畏。
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是它对“家乡”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在许多城市儿童的认知中,“家乡”往往只是一个地图上的名字,是父母口中遥远的故乡。而在该书中,家乡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它是爷爷牵着马缰的手掌纹路,是奶奶身后小院里鸡鸣犬吠的日常,是邻居豆萍儿呼噜呼噜转动的马莲草磨盘,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峦,是夜晚星空下不眠的篝火……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富有温度的“少儿的家乡”,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精神原乡。
刘梅花笔下的山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草原,更是一个文化与情感的容器。山丹马场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场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小说通过老一辈牧马人对马匹的敬重与坚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而新一代儿童如马小牧,则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逐渐建立起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文化的传承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细节、一次次马背上的奔跑,悄然传递给读者。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也颇具匠心。马小牧是一个典型的草原少年,他聪明、好奇、倔强,却又不失童真与善良。他与“牛角”的关系,不仅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一种成长的陪伴与见证。他们一起奔跑在草原上,一起经历风雨,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与挑战。这种情感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此外,刘梅花延续了她一贯的诗意风格,文字干净而富有画面感。她善于捕捉草原上的光影变化、马儿的眼神流转,甚至风的走向与草的低语。例如,她描写清晨的草原:“空气里是春天的味道,土腥味、花香味、青草味,都暖暖的,连马儿都感觉到了春的气息,突突打着响鼻。”这样的语言让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能力与自然感知力。
《马儿在山丹》还巧妙地将自然教育与成长主题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马小牧通过与“牛角”的相处,学会了责任、耐心与勇气。他懂得了如何照顾一匹马,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这些成长经历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自然生发的。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儿童文学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在结构上,小说采用线性叙述与回忆交织的方式,既有现实的描写,也有历史的回溯。通过老一辈人的讲述,让读者得以了解山丹马场的前世今生,理解这片土地为何值得守护、为何值得铭记。同时,小说也通过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想象,形成了一种代与代之间的温暖对话。
总的来说,《马儿在山丹》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优秀儿童小说。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友情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自然教育与心灵归属的深情之作。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那片孕育我们的土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最初的田园。
这部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一片草原?是否还需要一匹马?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草原与马匹,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一种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刘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