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面对文坛,他同时手持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面对文坛,他同时手持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8-07 09:35

  作者:来颖燕

  文学评论家王侃近日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时见疏星渡河汉》。该书汇集了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的重思和新解,勾勒了多位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作家的创作面貌,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

  犀利但不尖刻

  读文学评论集,我会习惯性地从书名和目录上预判这趟阅读之旅将会遭遇的风景和意绪。书名可见文学评论家的美学风格和自我定位,目录则是评论家的“目之所及”的直接显露——什么样的作品和话题能让这位评论家“入目”、入文,暗示出他的心性及其评论的调性。王侃的《时见疏星渡河汉》一名语出苏轼的词《洞仙歌·冰肌玉骨》。以诗词为名,是一种开放性的概括,根底上则是对不可言说之物既敬畏又决意要亲近和体悟的姿态。身在文学评论界多年,王侃是低调的,但并不沉寂。对于作家、作品,对于那些逝去和未来的文学景观,他所怀的就是这样既敬畏又体贴的情感。他沉潜在文坛的前沿,有自己的判定,但他的难得不只是在于观点的清明和一针见血,更在于他会让读者愿意跟随他一起沉入导向这个判断的历程,在智识和修辞上,王侃拥有的力量保证了他的评论犀利但不尖刻,坚定但不武断。

  王侃面对作家作品时所持有的情感姿态,消解了我一开始翻看目录时的担忧——集子里的许多论题并不新鲜,尤其是第一辑里所选的许多作家大都已经身处评论界的追光灯下多年:王安忆、张炜、余华、莫言、李洱、艾伟、东西……我想知道,在写这些评论的时候,王侃会不会有意识地去搜罗对于这些作品既有的浩浩荡荡的评论呢?这其实也是困扰我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读,会疑虑自己的判断是否会脱离时下的语境、言不及义,但是如果读尤其是多读,会面临一种更为实际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所谓的“影响的焦虑”的泛音——这些作品里最要紧的那些点,高光处或是败笔,应该都已经被一茬一茬的评论家发掘过,再议能否出新?

  我最终没有跟王侃老师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读完这本集子,我意识到,他对自己的取景框以及要以怎样的姿态去持有这个取景框,有着长足的考量。他很清楚去评述这些已经被大量谈及的作家作品或是话题的风险,但是他要寻找的正是一条在庞杂的甚至已形成共识的论点旁边的蹊径,要釜底抽薪,要拨云见日地去重置这些作家作品的意义——有的重置是因为时间节点的不同,它们已然需要被翻出来,晾在新生的阳光之下;有的重置则是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些作品的习焉不察。有学者从“焦虑”的英语词义中离析出另一层意蕴,提出“影响的焦虑”也可以理解成“渴望焦虑”。从这个角度而言,王侃大概也会有着这样一种渴望——既往评论的影响,对王侃而言是形成自己观点的前情预设,它们的庞杂可能会是一种困扰和遮蔽,但也可能是一种成全,只因其他评论者的众声喧哗会有助于他磨砺和聚拢自己的思想,这是他需要浸入的批评的语态。

  沉入作家的生存情境

  这就是为什么,王侃的评论,一直都是有着双重视角——面对文坛,他同时手持着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即使言明了是作家论,在面对作家的特写镜头的背景中,依然明确地混合着时代的隆隆声响——沉入作家的生存情境,是弥合个体与公共书写的裂隙的路径,也是直面读者与作者间鸿沟的法门。

  细处晕染开的则是盘亘文坛的普适性的困惑:注重细节的“无机”叙事与所涉意义是怎样若即若离地纠缠不休,究竟要如何定义创作的“保守”与“前卫”、“传统”和“先锋”,如何处理写作中的现实与虚构……这些问题清单,看起来是身为文学批评家的王侃对于泰纳的作品的“环境与时代”一论的个人演绎,但这“个人”二字又裂变和深化成一种属于王侃的独特批评风格:既宏阔包罗,又细致贴地。他似乎是站在一个高地俯视着他所看取的文坛风景,但事实上,他一直与他要审视的作家和作品并排而立。而这一张问题清单,让我们突然明了王侃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追光灯打在这些作家作品之上——他拥有的敏锐和目标是对哈罗·德布鲁姆论及的文学批评家要如何选择批评对象的动态注脚——“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语言与沉默》)

  现实在王侃这里是大写的。现实的丰富景深,在他的思想重力下离析出小说的层层意蕴,有作家有意直面的,也有无心触碰的,但真正深广的现实不只是限于过去式。王侃经由对文坛现状的抽丝剥茧,导向的对于未来文坛乃至时代大势的研判,让人惊讶。尽管他在写这本集子时,许多世事只是初露端倪,比如,AI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这样见仁见智的问题,王侃毫不讳言自己的忧心,或者悲观倾向。但这种忧心和悲观出自于他对于文学创作乃至读者接受度的规律的梳理和理解。在这样的情势下,不盲目是一个文学批评家难能可贵的品格。

  学识决定见识

  也因此,这种有理有据让王侃对于文学批评界存在的短板,比如对女性文学创作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的认知模糊和失语,拿捏到位,一针见血。对于一个评论家而言,学识决定见识。有意思的是,王侃的学识积累一开始是剑走偏锋的,他从研究电影起步,一直以来又对女性文学研究颇为关注。视野上的开阔,给予了他寻求不同的批评路径的持续动能。尽管这本集子的文章,早已越过这两类的界域,但对于新现象的好奇和批评路数的不拘一格埋伏在了他之后的写作惯性里,所以,这本集子的篇目是分散的,内里却有一种隐形的整体性格局。无论是对当下作家作品的细读,还是对于文学大势的判断,王侃的思维路径是否定之否定,反思之反思。在螺旋上升式的思维形态之外,王侃同样重视的是情感的力量——这是文学的本质里无法用理智企及的部分,因而至关重要、无法剥离。他的评论闪烁着辩证的张力,但并未模糊掉情感的锋芒。

  后记里,王侃表达了对于当下学院派批评的不满。他身在同样的系统里,却葆有一种清醒的离心力。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本集子是一种拒绝也是一种开辟。虽然其中有许多是一家之言,难以完备,但贵在这一家之言的思想力度和坦诚态度上。这让王侃的评论潜有新的可能,比如文体的变化,再比如关注场域的转换导致的“出圈”。这是一条未竟之路,却是让人期待的文学批评的新风景。苏珊·桑塔格说:“我们阅读具有尖锐独创性的作家,是为了他们的个人威信,为了他们严肃的榜样……以及——但只是不足挂齿的——为了他们的‘观点’。”冥冥中这似是对这本集子和这条路的映射。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情感,不仅是作家也是批评家们要面临的永恒命题。这条线索从一开始就暗示了批评家也是作家,文学评论也是独立的文学作品,而非附属。这个意识,或许是我们打开这本评论集的正确方式。(来颖燕)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农民画”到“乡土绘画”,一场美术界的概念更新

  • 李 超:抗战题材微短剧,成了神剧的温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