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逸格
2025年仲夏,“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幕。展览适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一次兼具艺术高度与时代厚度的文化盛事。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以各具风格的笔触,描摹边疆自然与社会,勾勒多民族文化的丰赡面貌和壮丽画面,展现中国美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革新、不断丰富的广阔视域。
作为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此次展览汇聚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和不同背景下的边疆题材力作,为美术史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在深度总结边疆美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览以新方法、新视角激活经典馆藏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提出新的文化命题,展现中国美术在新时代语境中以艺术力量助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努力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展览不仅关注边疆题材经典美术名作的再阐释,更以前瞻性的学术策划推动美术创作观念的更新与语言的拓展,激发新一代艺术家对于边疆题材的持续思考与深入实践。一方面,它彰显了美术作品在凝聚人心、深化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们以个体经验为切口,将对边疆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升华为富有共鸣的艺术表达,这种由内而外的创造力不仅拓展了美术的表现维度,也为社会提供了情感交流与价值认同的平台。另一方面,它表征了美术创作在观念演进、推动艺术创新方面的深刻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边疆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即从单纯的描绘向观念化、复合化和社会性转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展览的整体结构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新疆、西藏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风貌,更能体会到中国美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自我更新的探索精神。展览以开放包容的学术姿态,呈现出边疆美术多样化和现代化的面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段艺术与历史、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精神旅程。
20世纪以来,边疆题材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关注的重要方向。新疆与西藏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持续吸引着众多艺术家的关注。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美术观念的逐渐转变,艺术家们在边疆题材创作中持续探索艺术语言形式的多样化,并不断追求思想表达的深刻性与时代性。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涵盖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以及对个体生命哲学的艺术表达。作品在媒介和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并存、融合借鉴的特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追求,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如油画、水彩画等的艺术技法。同时,许多作品试图对传统与现代、地方与整体、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艺术梳理与开掘,进而丰富中国当代边疆美术话语体系。
展厅中,新疆的胡杨、歌舞与市场,西藏的雪山、牦牛与牧民,在不同的艺术语言中次第展开,构成一种既具地域性又具象征性的视觉空间。这些图像不仅展示自然之壮美、人文之丰厚,更体现出一种深层的精神构造,即对民族团结、文化多样的礼赞与自信。
在众多作品中,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和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被选为本次展览海报的主视觉画面,不仅因其造型语言的典范性,也在于其主题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精神厚度。
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创作于中国美术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时期。作品以深沉而厚重的色彩、结构明晰的画面构成,表现了西部交通变迁中的景观图式。画面上正在建设中的兰新铁路沿戈壁蜿蜒延展,远处的天际与地表交汇,呈现出时代发展的强力动感。艾中信在画面处理上注重整体节奏与细节描摹的平衡,通过对空间纵深与光影关系的调度,使作品在写实基础上承载了更为丰富的象征意涵。
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则是在其多次赴藏地生活、写生的基础上完成的,体现了画家对地域文化深入而持久的观察与理解。作为较早关注并持续描绘西藏题材的艺术家,董希文在该作中不仅展现出高度成熟的艺术语言,更在形式与主题上传达出对社会变迁与人文情感的深切体察。在画面中,人物后仰的动作与耕地牦牛的前行动势形成节奏一致的视觉律动,画面结构饱满而富有张力,画面中桃红色上衣与金黄色土壤之间的色彩呼应,与远景湛蓝的天空、高耸的雪山形成强烈反差,使整幅作品在冷暖对比与动静交织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感。
两件作品既展现了边疆题材美术在视觉表达上的探索与突破,也为后续艺术家提供了多维度的创作参照。通过对其艺术语言与历史语境的综合分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边疆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格局中的地位与价值。
回望“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所展现的丰富面貌,可以体会到中国边疆美术在时代变迁中的持续生长与深度积累。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艺术在这里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情感的纽带,它以独特视角讲述新中国成立至今新疆、西藏的故事,展现了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画卷,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新时代的恢宏气象。”
展览不仅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西部广袤天地的艺术之门,更以多元的美术实践见证了中国美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开放包容与创新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边疆题材已不再是被动的书写对象,而成为艺术家主动对话世界、自我观照与文化思辨的重要契机。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持续努力下,边疆美术实现了从传统单一呈现到现代多元叙事、从地理空间营造到精神世界探寻的转化。
通过艺术语言的自由建构,边疆美术不断拓展着中国美术的话语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重新审视地域、民族、文化与自我的独特视角。展览所凝聚的,不仅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真切感受,更是对人类精神归宿的哲学追问与艺术表达。(胡逸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