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海风》: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大海风》: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文汇报2025-08-13 10:26

  作者:王雪瑛

  “当我决定写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初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北方的海洋上曾有日寇带来的血腥气息,更有中国人的坚韧反抗;曾有列强在海运上的霸权,更有中国航运家实业救国的不懈奋斗。”作家赵德发带着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而来,今日亮相2025上海书展“行进中的风景2025——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与读者见面。

  赵德发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

  “海立云垂、惊心动魄、汪洋恣肆、饱满圆融”这几个字,放在案头,开笔时看上一眼,“这是我心向往的境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德发说:“《大海风》是我酝酿准备了三十年,用三年时间创作完成的作品。”浩浩荡荡五十万余字《大海风》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和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以及广阔的海洋为故事发展的流域,展现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中国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实践。以邢家三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人生选择、命运起伏,书写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黄海之滨渔民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小说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小说似“时间胶囊”保留时代细节

  这是赵德发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却是他第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曾创作过“农民三部曲”,从“拥抱土地”到“走向海洋”,他为何经山历海完成创作转型?

  “这是我创作中的重大‘战略转移’,是浩瀚的大海、变幻的大海给了我创作的动力、求新求变的勇气。”赵德发告诉记者。他在鲁南农村长大,看到的是土地山岭与树木庄稼,当他35岁定居海滨城市日照之后,他开始关注海洋史、渔业史、航运史。百年来黄海、渤海及沿岸发生的巨变,引他深思。上个世纪初,忧思深重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民族自强之路,当日军侵华横行霸道,百姓遭受劫难时,中国人英勇不屈的全民抗战,更是坚定了他创作海洋题材小说的初心。“我要以这三十多年为经,以海洋故事为纬,编织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小说展现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忧外患,民营航运业的起伏兴衰,普通大众的生活百态,涉及多种商贸经济活动,描绘宏阔又纤微的文学场域,挑战是艰巨的。“写这部大体量长篇经历了长途艰难跋涉。”他从历史文献中打捞起一网又一网的素材;学习了地域文化、海洋船运、渔业知识等,去和渔民交谈,甚至跟随他们出海打鱼,深入了解渔业习俗和渔家风情。赵德发表示,这部小说犹如“时间胶囊”,保留了丰富的时代细节。为此,他阅读了《海洋与文明》《中外海战大全》《中国古代航运史》《渔业史》等大量专业书籍,还在海水养殖总场挂职,与全场职工一起抗击过风暴潮。他从长江口走到鸭绿江口,开展大量深入采访,完成了长篇纪实作品《黄海传》,为创作《大海风》打下扎实基础。小说中俯拾皆是的历史细节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赵德发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电话号码是几位数,装一部电话需多少钱,都要有根有据。细节真实,小说才丰满,才能准确表现世道人心。小细节与大时代,是相依相存,相互印证的。”

  从命中有船到抗日御敌的主动沉船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吴义勤认为:“《大海风》是中国海洋文学的集成之作,突破了传统乡土文学的叙事范式,以海风的双重性(习习惬意与狂暴无常)对应人物命运:邢昭衍的创业历程如海浪般起伏,最终在日军侵华时以沉船明志,完成从个体奋斗到民族大义的精神升华。”

  主人公邢昭衍是邢家三代人中的承上启下者,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中有不同选择,最后齐心协力于坚韧抗日的家国情怀。小说对邢家三代人的刻画描摹出了时代发展的渐进线。而赵德发也坦言,他最下功夫的还是如何塑造好人物,这是成就长篇小说的关键。“他既有自强不息的儒家风骨,又有向海图强的革新意识。但我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顺风顺水的幸运儿,而是叙写他的经历曲折多变、命运大起大落,充满磨难的人生状态。”赵德发表示。

  父亲邢泰稔是处处节俭的传统渔民,他为自家的四桅帆船遭遇大海风被毁而忧伤胆小,起初他反对邢昭衍出卖田地去造帆船,后来他去青岛治病返家时,亲历日本小火轮船员欺负中国人。他毅然拿出一生的所有积蓄,支持儿子买船,经营青岛往返家乡的航线。邢昭衍的儿子邢为海离开家乡到青岛读书,接受了启蒙新思想,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敢于担当,走上街头,唤醒大众。起初,他不理解父亲的实业救国,后来在父亲破釜沉舟保家卫国中一路同行。

  邢昭衍从贫困窘迫的“命中无船”,到发奋自强的“命中有船”,最后为了抗日御敌的“主动沉船”。他多年来在风浪中求生存,在风险中谋发展,积累资本,陆续购置轮船,形成船队。当侵华日军要强占青岛时,他将千辛万苦购置的多艘轮船沉入胶州湾航道,以阻挡敌舰。“我读到这些历史资料,为阻止日本军舰侵入青岛,不少中国军舰与民船都自沉于胶州湾航道。这悲壮的抗战震撼人心。”赵德发告诉记者,“我将这一幕作为民族航运家邢昭衍事业的落幕,着力刻画他实业救国的情怀和抵御日寇的大义,这也是祖孙三代人民族精神的闪亮。”

  成就一部长篇小说,要浓墨重彩写好主人公,还要精雕细刻人物群像。小说从邢昭衍的人生走向,引出家庭与社会的两条线索,延伸出众多的人物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社会层面,描摹出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有他的妻女和篣子、翟蕙等女性形象;有“身为良医,心怀良相”的靖先生,为当地渔民造船的邢大斧头,航海超人船老大“望天晌”,还有贯穿全书的真实历史人物德国学者卫礼贤。赵德发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写进这部小说,称之为“移花接木”,更好地描绘时代样貌,增强故事力度,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深入思考。

  《大海风》的寓意是多重的:大海风是掀起滔天巨浪的海上来风,也是引起时局动荡的时代之风,其中有“西风东渐”“东风西渐”的交流之风,还有日军侵华的血雨腥风。大海风,是赵德发心里的意象,他说:“大海风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大海风是迅疾的,我要写出36年来海上变迁与诸多人物的命运,人生相遇了大海风,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王雪瑛)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当创作者背离了初心

  •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