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善卓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的一位传奇诗人。她生前可谓寂寂无闻,仅公开发表了十余首诗作。但是在她死后,随着大量遗作的整理出版,渐渐声名鹊起,誉满世界。与此同时,有关狄金森的研究也成为文学界炙手可热的课题。美国语言派诗人苏珊·豪的《我的艾米莉·狄金森》一书,从狄金森的诗歌创作过程入手,以其个性化的解读经验为读者呈现狄金森诗歌艺术的魅力。
《我的艾米莉·狄金森》苏珊·豪 著 王柏华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雅众文化
纠偏:回归文学本源的解读
在苏珊·豪看来,狄金森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她的性别、阶级、教育、遗传的性格特征、所有的影响、所有的偶然事件,都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条件。但依托这些因素所进行的狄金森研究却有一种庸俗化倾向,例如一些文学批评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偏重狄金森“女性诗人”的性别标签,专事挖掘其逸闻秘事,而无视其创作过程。
为此,苏珊·豪意图纠补一时之弊,她通过大量阅读书籍以追索狄金森诗作的路径。正如艾略特·温博格(美国诗人、散文家)在该书序言中所言,“苏珊·豪的使命是避免陷入进一步的心理推断和修正主义政治,而将狄金森置于男性诗人通常被考量的那种文学、知识和历史背景中加以描述。”
苏珊·豪指出,狄金森的才华具有合成性。她选取《我的生命是一杆上膛的枪》一诗作为样本,从狄金森的阅读经验中寻找蛛丝马迹,试图以类似分解反应的阐释方式,寻找合成狄金森诗歌艺术的精神源泉。在该书中,苏珊·豪辨别、体认到狄金森的诗作与莎士比亚、艾米莉·勃朗特、罗伯特·勃朗宁、乔纳森·爱德华兹等众多作家之间存在的精神联结。
在苏珊·豪看来,狄金森总能利用其他作家,化稻草为金子。但在阐释过程中,苏珊·豪并不总能提供言之凿凿的证据,来确认狄金森与其他作家之间精神联结的必然性。例如她用很大篇幅叙述狄金森与罗伯特·勃朗宁诗作之间的关联,其线索来源仅仅因为狄金森曾对勃朗宁的相关诗作有过回应。不过苏珊·豪说,“无关联事物之间的联系正是诗歌的虚幻现实。”她的那些看似“立论不稳”的阐释,事实上提供了种种“或然性”,呈现了狄金森诗歌艺术的丰富内涵。苏珊·豪说:“我们永远无法用一种解释捕捉到狄金森。”
诗人+女性:双重身份下的个性化阐释
该书名为《我的艾米莉·狄金森》,所谓“我的”呈现了苏珊·豪在狄金森研究中的个性化经验。这种个性化经验又主要体现在作为诗人的苏珊·豪,以及作为女性的苏珊·豪这双重身份之中。
首先是作为诗人的苏珊·豪。在该书序言中,艾略特·温博格比较了评论家、作家进行文学评论时的不同。他提出:“评论家是解释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在作家的书中,是研究对象在解释作者。”这种观点类似于中国古典文献学中“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区隔。该书中作为诗人的苏珊·豪通过对狄金森的阐释,也立起一面映照自己的镜子。
苏珊·豪是美国语言派诗人的代表,如艾略特·温博格所说,“书中的许多段落似乎都在描述苏珊·豪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所写的诗歌。”书中的很多观点,可以视为苏珊·豪的诗学宣言。例如,苏珊·豪结合狄金森的诗歌艺术指出“一流的诗歌和诗人始终是神秘的”。这种“神秘”特色与苏珊·豪的诗歌创作实践一致。评论家彼得·奎特曼就指出,苏珊·豪的语言派诗歌“强调语言媒介的物质性和模糊性,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任意性和开放性”。这些技巧都使其诗作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神秘”特色。
其次是作为女性的苏珊·豪。该书中,她反对庸俗化地去阐释作为“女性”的狄金森,但并没有完全摒弃“女性主义”的阐释视角。作为女性诗人,苏珊·豪对那些贬低女性的言论保持高度敏感。对乔伊斯(爱尔兰作家)“讨厌知识女性”的态度,她感到愤愤不平,并列举大量事例证明乔伊斯的成功正是由众多女性所推动;而对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美国作家)直言不讳地倡导女权,她在字里行间给予肯定。
“他”与“她”:采用更加公平的标准
通过解读狄金森的诗作,苏珊·豪还用心体悟“女性主义”的觉醒。在她看来,如何从他人文字的符码中选择信息,以便参与语言的普遍主题,从“他”的无数象征符号和视线中把“她”提取出来,这是狄金森在诗作中不断提出的问题。但在苏珊·豪看来,狄金森的创作不局限于褊狭的女性意识当中,而是“唱出了进入一种超越性别秩序的解放之声”。苏珊·豪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凸显艺术创作中的性别对立,更多的是呼吁人们在对待女性作家时,去除庸俗的性别标签,而采用更加公平的标准。
整体来看,该书不同于论证缜密的学术文章,很多段落更像是苏珊·豪随时记录的诗学笔记,偶有所思,随笔书之。在书中,苏珊·豪以一种广角镜头般的审美视阈,将狄金森纳入一个宏阔的艺术背景;但在具体书写中,又常常因为对艺术背景的过度渲染,导致阐释主体被遮蔽,偶尔呈现失焦状态。还有书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玄言与隽语,其以“模糊性”的表达来阐释诗意玄虚的狄金森,常常让人堕入“玄之又玄”的境界。狄金森的诗歌是千变万化的谜语,苏珊·豪的阐释是云遮雾绕的言说,然而解谜的乐趣就蕴含在其中。狄金森的诗歌像有着诸多切面的璀璨钻石,苏珊·豪的阐释虽然仅仅反映了其中一个切面,但同样折射出耀眼的诗学光芒。(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