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没有离场,只是有些转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我没有离场,只是有些转型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5-08-22 09:56

  作者:张杰 罗一茜

  陈年喜曾是一名矿山爆破手。用风钻机打出洞,再将炸药抵进深处,点燃引信、起爆,这样的工作他干过16年。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平时,他会在用完的炸药箱纸板上写诗,刻意不让身边人知道。他写诗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这让他“感觉自己活着”。2015年的一场颈椎手术终结了他的矿工生涯,却开启了另一段人生。离开矿山后,陈年喜将积蓄多年的生活体验倾注于文字,《炸裂志》《微尘》等作品相继问世。评论家称赞其作品“重振了《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以苍凉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劳动者悲怆而炽烈的生命力。

我没有离场,只是有些转型 

《微尘》

  2020年,持续咳嗽的陈年喜被确诊尘肺病。回到故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峦庄镇后,他开始了专职写作的生活。这位曾经的爆破手,一边售卖家乡药材补贴家用,同时用文字构筑着另一个世界。陈年喜的写作语言不事雕琢,叙事方式质朴,却因直面生活的坚硬质地而独具力量。

  有读者说,在他的文字里“读到了生活,读到了自己,读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社会”。陈年喜自己则说:“我始终觉得我还没有做到,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种命运。”

  近日,其非虚构题材《人间旅馆》正式出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专访陈年喜。

  在人间旅馆书写生命的回响

  许多读者对诗人陈年喜的认识,是从诗集《炸裂志》开始。陈年喜用153首诗歌,浓缩了一位创作者与劳动者对于尘世的思索。在诗歌之外,陈年喜的另一个主要创作领域就是非虚构作品。《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与最新出版的《人间旅馆》都是非虚构题材。

我没有离场,只是有些转型

《人间旅馆》

  在由果麦文化联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人间旅馆》中,陈年喜将笔触延伸至更广阔的劳动者群像。全书十九篇散文,以旅馆为隐喻,串联起矿工、马夫、淘金客等“大地上的漂泊者”。矿工、背水客、烧炭工、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印匠老焦、冯琴师、刘唢呐……譬如:计划去喀喇昆仑山找玉的人,他们带着干粮和帐篷,沿叶尔羌河往上走,据说翻过山就是阿富汗;在山脚的岩石上打孔的工人,用炸药炸出一条便道。全书没有起落的情感纠葛,也没有激烈的生死搏斗,而是描绘了这些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那条“活路”的故事。恰恰是这些无名之辈的生活和命运,令人想要似他们那般努力纯粹地活,脚踏实地地活。

  在自序中,他自陈“我这半生,与漂泊有关……作为行走求生计的人,几十年来以及今天,我总是在和旅馆打着交道,进矿前,下山后,所有来来去去的赶赴中。”旅馆是他串起漂泊生活的载体,也是一个远行人相逢的中介。在《深山旅店》一章,工头与工友的对话堪称经典:“这是上天,哪是上山。”“不行,路上力气都耗光了,到了地方也干不动活儿了。”“那就找个人,帮我们背脚。”

  在另外一篇他写道,“为了防止落石头,井口加了盖板。关了井盖,我们就完全陷在了黑暗里,得靠头灯的光亮。每次下井时,我都会告诉井口值守的四川女人别关井盖,我们在下面很难受。开始她不敢违章,她说,有啥难受的,不都是那样干活儿吗?我说不一样,有天没天不一样。我们干一阵子活儿,就抬头看看天空,有时有云飘过,有时有鸟飞过,更多时候什么也没有,就那样干干地蓝着。但就会觉得还有东西在和我们做伴儿,孤独和害怕就少一些。”

  文学即生活本身,本质是感受 

  记者:这本书名为“人间旅馆”。这个书名承载着怎样的隐喻?“旅馆”通常意味着短暂的停留,而你笔下的角色大多在命运中辗转漂泊。你是否想借此表达现代人的某种生存状态?

  陈年喜:书名为《人间旅馆》,基于两重因素,一方面我和我的同伴们在生活工作的辗转中,与无数的旅馆发生过联系。另一方面,当下人的生活与命运和无可依身的旅人极其相似,而当下的世界就是一个大旅馆,每个人都在其中暂留和出发,奔波,动荡。这是时代与其中每个个体的宿命。

  记者:与之前的作品(如《炸裂志》《微尘》)相比,有何新的思考?相较于前作,《人间旅馆》在题材、风格或情感表达上有哪些新的探索?

  陈年喜:《人间旅馆》以旅馆这一具体又隐喻的事物为载体,描写了一群生活儿女的生活和命运故事,主题和故事场景更集中或者说更关联一些,显得不那么散,但时间和地理的跨度更大一些,有矿山,有故乡峡河,有当下,有更遥远的时光。写作上更平和,语言和感情尽量淡然、原生,不再那么激烈,这也是生活本身的情状,其实,文学即生活本身。

  记者:书中收录的19篇故事题材跨度很大(矿工、淘金客、唢呐师傅等),你是如何搜集和提炼他们的故事的?

  陈年喜:对于我来说,只要挖掘记忆库就可以了,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至少,这些都是我熟悉的人和事。我要做的事就是淡化处理,写出自己的感受。文学的本质是感受,你的感受就是你的世界,就是你的三观。

  记者:写作过程中,哪个故事让你最难落笔?为什么?

  陈年喜:毛子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在我心里存放了近二十年,我不忍心写出他。他像他的藏宝图一样,安静隐秘。

  希望工友们的生活被人看见记者:你的语言以粗粝、冷峻著称,但《人间旅馆》中也有细腻的抒情。这种风格变化是刻意为之,还是自然流露?你如何看待“苦难叙事”中的诗意?

  陈年喜:世界和生活永远需要诗意,苦难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诗意并不只是风花雪月,它包含着悲壮、血泪、平凡。我无意表达诗意,诗意在生命深处,世界自带诗意。

  记者:从矿工、爆破工到作家,这种身份转变对你的写作视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今回望过去的经历,心态是否有新的变化?

  陈年喜:我还是一直以在场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写作,本身我也没有离场,只是生活有些转型。也许是年岁增长,心态变得平和一些,与生活和解了。

  记者:最近写作状态如何?写诗方面有什么新的灵感吗?

  陈年喜:已经很少写诗了,但我时时还有写诗的冲动,有关于诗歌的思量。

  记者:你最近的生活状态如何?跟此前的矿工工友还有联系吗?如果有工友读到你的书,你希望他们从中得到什么?

  陈年喜:我慵懒地生活着,很少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工友们联系得越来越少,不知道他们读不读我的书,我当然希望他们能从书中找到慰藉,原来我们这样生活过,并被人看见。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写作是否已成为日常的一部分?颈椎手术后对写作是否有影响?如何调整身体与创作的关系?

  陈年喜:影响很大,我基本不能趴着写作,我一般用手机写作,以减轻颈椎压力。我写作量很小,偶尔写作,或者说被动写作。写作只是生活的副业。

  记者:如果有机会对十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陈年喜:生命无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罗一茜 出版方供图)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 《浪浪山小妖怪》: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全力反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