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找回人文学术的“定海神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找回人文学术的“定海神针”

来源:解放日报2025-08-23 09:53

  作者: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

  与青年谈治学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高中毕业之后的那个暑假,悠闲、漫长又有些无聊。记得一拿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我就把做过的数理化习题集送去废品站论斤卖了。回到家里,父亲指着书架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以后我这里的书你可以随便看看。

  念初中时,我也算是文学爱好者,感兴趣的书找来就读,并不总盯着几本名著。俄罗斯诗歌和中国现代左翼作家的小说,还真看了不少。整个高中几乎没什么自由阅读的时间,所以“随便看看”四个字一下子给我松了绑。我赶紧去补看了先前没有读过的一部分鲁迅作品,再加上两本唐诗、一本宋词。把《史记》中感兴趣的传记都看了,又通读了一遍《庄子》,算是自我挑战。

  进了中文系,就不再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了,如果要走研究的路,还得做些准备。我心里这样盘算着,就去书架里翻找,结果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插在最靠边的地方,淡紫色的封面上,写着一行字——“与青年朋友谈治学”,由文史知识编辑部编撰。

  现在的图书,假如起这样一个书名,估计青年朋友会弃若敝屣。这书“爹味”太浓!你是谁?有什么资格与青年谈治学?青年凭什么要听你谈治学?再说了,你和青年做朋友,征得他们同意了吗?

  那个年代,还没有“爹味”这个词,我对那“味”儿也没那么抗拒。倒想看看书里那些与青年朋友谈治学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佳作背诵如流是一种基本功

  翻开一看,这是20位学者谈治学经验的文章合集,依次是夏承焘、朱东润、郑天挺、余冠英、周祖谟、李学勤、何其芳、庞朴、蔡仪、何兹全、陆宗达、杨志玖、周一良、曹道衡、缪钺、林庚、刘叶秋、王运熙、辛安亭、韩国磐。这些人里,我听说过的只有夏承焘、朱东润、何其芳和王运熙。夏先生是词学大师,朱先生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的主编,何先生我读过他的散文,王先生在复旦中文系任教。

  我也知道,要治学首先要用功,读书要勤奋刻苦,但究竟怎么个刻苦法,这些学者的文章还是震撼到我了。这种震撼是从书中第一篇夏承焘先生自述的一个细节开始的:“因为觉得自己‘笨’,那就必须勤奋。从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我读书很努力的时期。当时,一部《十三经》,除了其中的《尔雅》以外,我都一卷一卷地背过。记得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从椅子上摔倒在地。”(《我的学词经历》)夏先生不是词学大师吗?家中的书架上摆着他的《唐宋词人年谱》《月轮山词论集》,他早年居然还背过《十三经》!对于《十三经》,当时的我,属于“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知道这是儒家最核心的十三部经典。除了字书性质的《尔雅》,夏先生竟然都背诵过。这是什么概念呢?或许有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不是都能背诵儒家经典吗?但问题是,夏先生生于1900年,他是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的,下这么大气力背诵《十三经》,并不是为了科举,也没有老师逼迫,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治学打一个坚实的底子。除此之外,他还竭尽全力,博览群书:“我在求学阶段,举凡经、史、子、集,乃至小说、笔记,只要弄得到书,我都贪婪地看。我体会到:如果不刻苦读书,就谈不上治学,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我的学词经历》)我由此知道,研究词学,只读词是不行的,必须经、史、子、集样样都看,有精力的话,基本经典最好能够背诵。多年之后,我的博士生导师刘永翔先生建议我去读读夏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并感叹说:“夏先生是很用功的。”导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是不是只有夏承焘先生对于背诵格外重视呢?并不是。翻看后面的篇章,才知道背诵是好多学者都非常强调的。如刘叶秋先生说:“诗文佳作,背诵如流,更是一种基本功。有几百篇诗文烂熟于胸,张口即来,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略读与精读》)有些学者表面上不主张背诵,其实骨子里还是看重,比如周祖谟先生说:“前人讲究背文,现在我们不提倡背诵,要求熟读,熟读可以成诵。古代一些大文学家,对一些名著都反复念,念得非常熟。至今还有学者能背《汉书》,这很受用。”(《谈治学的方法》)要熟读成诵,能背《汉书》很受用,这才是周先生要讲的重点。后来,我读到俞平伯、叶嘉莹等先生的回忆,都说早年背诵诗词让他们如何受益,我觉得都是前辈真切的体会。

  背诵之外,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熟读经典的重要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缪钺和陆宗达先生的自述。缪先生说:“对于史书,《资治通鉴》是我最爱读而且熟读的书(当我十二三岁肄业于高小时,国文教师张卓园先生经常指导我读课外书籍,他特别指出《资治通鉴》的重要,要我读时以硃笔断句,并且在小本中记下疑难与心得)。”十二三岁,自己断句读《资治通鉴》,今天想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可是当年缪先生就是这样读书的。

  更令人惊骇的是陆宗达先生,他讲述乃师黄侃(季刚)先生亲口告诉他《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重要作用:“《说文》是一部用形音义结合的方法解释晚周经典的专书,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基础,攻‘小学’,由《说文》起步最为便捷。”(《基础与专攻——跟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说文》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我也有所耳闻,但让我吃惊的是黄侃接下来的教学方法:“黄侃先生偏偏不让我去读那么多的书。他只是告诉我,先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连读三遍,基本上把《说文》的词句点断、读懂,然后抛开段注,光读《说文》白文。”段注《说文》可不是小说,其枯燥繁难人所共知,即使是小说,连读三遍也受不了啊。更何况黄侃让陆宗达读的是没有断句的段注《说文》,让他自己点断文句。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来说,这就好像唐僧师徒只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陆宗达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训诂学大师。上个月,北京师范大学刚刚举行了纪念陆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高度评价他对《说文》的研究。

  读了缪、陆二位的自述,我就知道自己要去点读古书,而不是仅仅读现成的标点本。后来读了博士,听我的老师们说,当年徐震堮先生教授《汉书》课程,就是直接让研究生们点读《汉书》的。一部书能点下来,自然就理解了。假如读不懂,就根本点不断。这是读古书的基本方法。

  大学者放下架子讲述治学的经验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每个学者的治学领域和途径有所不同,但我发现他们都反反复复讲这样几个道理:一是要熟读古代文史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经典;二是要博览群书,尽量拓宽视野,超越狭隘的单一专业;三是做学问要下苦功夫,从文献资料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四是有些特殊领域的知识,无论做哪门学问都要了解一点。比如书中庞朴先生的那篇《和初学者谈“天”》,说的是文史学者必须懂得基本的古代天文和历法知识,他举了《诗经》里“七月流火”的例子。这里的“火”并不是太阳系的行星火星,而是心宿二的大火星,是一颗恒星。“七月流火”说的是,夏历七月,大火星西行,表示暑往寒来,天气开始转凉了。后来经常看到有人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庆幸自己较早了解了这一知识。我们在给《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的时候,有一道题还问“七月流火”到底是指天气炎热还是天气转凉,考问的就是古诗中的这个天文知识。

  这本书还让我有了“文史不分家”的观念。作者们都在说,学习古代文学,要懂得典章制度,而学习古代史,也需要利用诗文的资料。现在常说人文学术要跨学科,其实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是跨学科的。书中作者们屡屡引用顾炎武的论述,后来,我参与校点整理《顾炎武全集》,分到的任务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地理书的校点,切实感受到顾炎武这样的大学者跨学科的非凡成就。(方笑一)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 《浪浪山小妖怪》: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全力反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