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维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聚焦新疆的自然人文纪录片新锐之作,《极致新疆》以新疆壮美山河为纸、独特人文底蕴为墨,绘制出一幅兼具政策高度与艺术深度的光影画卷。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以六集篇幅细腻讲述,凭借极致化的视听呈现手段,带领观众遍览新疆鲜活蓬勃的自然与发展图景、感悟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完成了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像实践,彰显出重要的现实价值——让世界看见真实、立体、澎湃的大美新疆。
极致解码,打造共同体叙事的影像范本
《极致新疆》以极致为方法论,不止于呈现视觉奇观的“表”,更在于构建文明对话的“道”。纪录片在对新疆的极致解码中显影共有文明基因,引导观众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也在立足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讲述之中,完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升华,揭示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极致新疆》深谙影像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磅礴力量,将多元一体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具象叙事。当维吾尔族工匠在艾德莱丝绸上织出“羊角纹”的符号,当和田玉工以中原礼器的传统技法雕琢出玉璧上的龙纹样式,这便是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此外,在一眼万年的历史纵深中,镜头深入昆仑山脉腹地,解码玉出昆冈的古老传说,溯源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交河故城的中原式街巷布局与高昌故城汉风建筑遗存如出一辙,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更令人震撼的是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将西域与中原血脉相连、文化互融的历史密码清晰呈现。影像在此化作纽带,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都串联了起来。
但是,《极致新疆》并未停留于静态的历史展示,而是让历史血脉在当下新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中持续奔涌,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相处之道中搭建起当代叙事。在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鹰舞与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巧妙交汇;哈萨克牧民的冬季转场中,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协助收割牧草;绿洲集市上,维吾尔族铜器匠人的敲打声与汉族客商的议价声交织成韵。这些日常图景生动诠释着基于共同地域与共同生活的共在体验,这正是共同体意识深厚的现实土壤。纪录片深入新疆拍摄到的特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文明的活态基因,汇聚成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交响。
当《极致新疆》以山河为卷书写新疆各民族在共同家园中守望相助、在共同发展中命运相连的时代故事时,新疆已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辽阔边疆,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力与生命力的澎湃象征。
极致编码,谱写生态文明的视听诗篇
《极致新疆》运用8K超高清摄影技术拍摄地理奇观,将天山山脉冰川消融、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的建设过程及喀纳斯湖的四季变化极致呈现,再辅以精巧构图和极致色彩的点缀,让观众在视听语言的平静流淌中欣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图景,更凸显出新疆四时之景不同的极致色彩美学。这山水大漠之间的极致美景和极致色彩,不仅是一代代扎根新疆的建设者和当地人民谱写出的恢弘生态文明诗篇,也折射出新疆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生态环保理念的成功实践。除了视觉呈现,《极致新疆》的听觉建构也相当出彩,配乐跟随画面时而澎湃激昂、时而温情流淌,也在加入多民族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变得充满活力和富有特色。
《极致新疆》对生态价值的阐释,既充满诗意的礼赞,更蕴含理性的实践指引。乌伦古湖的冬捕现场,渔民凿冰千尺却仅取所需,诠释着“捕大放小、休湖养息”的古老训诫;江布拉克的旱作麦田,延续汉唐精耕细作的传统,让山地翻滚金色麦浪;坎儿井将新疆大地的血脉编织成5000公里水网,使干热盆地跃升为甜蜜绿洲。纪录片在此化身为生态哲学的阐释者,揭示出人类并非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其虔诚的守护者与节制行为的受益者。
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将约三峡总库容四分之一的活水注入台特玛湖,让死亡之海重现碧波;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生态工程以绵延数千公里的防护带缚住黄沙,构筑起一条巨龙般的绿色长城;达坂城风电场将十级狂风转化为百亿度清洁电力,让重庆火锅翻腾着天山之风。这些场景构成一部鲜活的生态启示录。纪录片镜头超越了单纯的能源技术和场景展示,它们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直观、最震撼的影像注脚,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交了一份来自新疆光彩夺目、且极具说服力的答卷,更是为世界呈现的一份生态保护的中国方案。
极致影像,呈现立体鲜活的新疆形象
如何将新疆形象展示给全球观众?纪录片《极致新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真实新疆的鲜活影像范本。
《极致新疆》精准捕捉并生动诠释了新疆作为国家西部战略支点与活力热土的多元特性,以恢弘笔触勾勒新疆的宏观形象,也以微观特写聚焦建设者、守护者的汗水与智慧,在展现新疆发展成就的同时,实现了对新疆乃至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次立体展示。
为立体呈现新疆发展变迁,纪录片敏锐捕捉新疆传统产业的新生。昌吉番茄集群以80%的全国市场份额重塑番茄产业,让全球每四瓶番茄酱有一瓶源自天山阳光;沙湾辣椒从餐桌跃入口红产业链,在戈壁晒场铺就美妆原野;尼勒克冰川水滋养的三文鱼24小时直达全球餐桌,完成鱼跃天山的产业传奇。当风电叶片与古代风车在达坂城峡谷隔空对话,科技赋能让传统资源焕发新生。
在新疆,众多超级工程还被赋予了深刻的国家叙事内涵。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龙门吊起落间完成着亚欧大陆的物流重组,影像在此刻成为国家力量重塑地理空间、构建互联互通新图景的生动载体。纪录片还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古代驼队穿越克孜尔尕哈烽燧的影像,与中欧班列驶过现代铁路桥的画面叠印,在历史纵深中展现新疆从丝路驿站到亚欧枢纽的诗意跃迁。
此外,《极致新疆》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将基础设施的硬实力与人文精神的软实力熔铸一体进行呈现。在天山胜利隧道、吉泉直流、玛湖油田等一个个大国工程之中,建设者们密切协助、攻坚克难,让天山天堑变今日之通途、守护着“疆电外送”的血脉通道、保障了中国每年30%的原油自给率,个体力量在纪实影像的生动刻画之中,汇聚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身影,正是中国发展力量最生动的人格化呈现,国家形象由细微切口落地为具体的人和事,变得厚重而真实。纪录片中新疆各民族同胞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建共享的鲜活画面,也由此拼贴出一幅充满活力、自信开放、拥抱现代文明的新疆社会发展图景。
《极致新疆》以300分钟的极致呈现,完成的不仅是对新疆的深切礼赞,更是对何以中华的深沉应答。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在这片占国土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同书写着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章。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国家影像志,在此照见真实新疆的壮美与澎湃,更照见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深厚根基与自信光芒,激励着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共同奔赴更加包容、和谐、繁荣的未来。(田维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