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澎湃不屈精神的音画史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澎湃不屈精神的音画史诗

来源:人民日报2025-08-24 09:44

  作者:黄宗贤

  抗战时期,年轻的李桦用刻刀奋力“呼喊”《怒吼吧!中国》,意气风发的唐一禾用画笔“吹响”《七七的号角》,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意志,成为抗战主题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核和民族视觉史诗的厚重基调。90多年来,抗战主题美术创作不断涌现,持续丰富着抗战历史的艺术表达。日前,人民日报社推出“江山如画”美术融媒项目,第一期短视频《不屈》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旨在通过抗战主题美术经典,致敬人民英雄,以数字时代的视觉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14年抗战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生死搏斗,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创作激情。无论是大后方的艺术家,还是延安的美术工作者,纷纷用刻刀和画笔,揭露侵略者暴行,凝聚起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力量。其中有不少作品在抗战的前线后方和国际上广泛传播,让世界看见抗争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和希望的中国。

澎湃不屈精神的音画史诗

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局部),作者全山石、翁诞宪。

  如果说,民族救亡战争中的美术创作似犀利的“投枪”“匕首”,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持续不断的抗战主题美术创作,就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视觉礼赞。在数十年创作历程中,涌现出罗工柳油画《地道战》、詹建俊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等诸多精品力作,构成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视觉交响乐。短视频《不屈》从中遴选17件抗战主题美术经典,以数字水墨的方式进行再创作,通过动画影像、原创歌曲与当代叙事的融合,强化主题表达的情感张力,打开美术传播新路径。

  不同时期的抗战主题美术创作,虽然视角多元、媒介和风格各异,但皆以震撼人心的视觉力量立体呈现了宏阔的抗战图景,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与宏大叙事的史诗品格。这种风貌与品格,呈现在抗战主题美术经典中,也在短视频《不屈》水墨风格的数字动画中得到彰显。

  真实再现与艺术重构有机融合。抗战主题美术创作重在对重大历史事件与情景进行艺术化提炼,强化读者情感认同。比如詹建俊、叶南创作的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取材于冼星海根据诗人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谱写的《黄河大合唱》。画家将澎湃的音乐旋律转化为有力的视觉图像,且将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形象化、可视化,让历史的涛声在形色交融中回荡。同样将雄壮激昂的音乐凝固为不朽的视觉史诗的还有全山石、翁诞宪创作的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作者以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让“血肉长城”所蕴含的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更加深入人心。短视频《不屈》以国风音乐为主要创作风格,融入童谣、唢呐、冲锋号等民族器乐和声音元素,以音诗音画实现“何以江山如画?因为有人曾用生命写下答案”的情感表达。从诗歌到音乐,再到视觉艺术、数字艺术,在媒介与时光转换中,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抗战主题美术作品共同谱就激昂澎湃的视觉篇章。

  崇高美学与史诗表达相互交织。无论是王迎春、杨力舟的中国画《太行铁壁》、孙立新油画《百团大战》,还是许江等人创作的油画《残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陈钰铭中国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皆于宏阔的空间和形色的张力中彰显抑制与抗争、悲壮与崇高的美学风骨。崇高不仅仅是人数的众多与空间巨大的渲染,更是一种不可抑制、奋勇前行的精神气象。如陈逸飞油画《黄河颂》,画面上,旭日初照、黄河奔涌、大雁飞翔,战士站在山巅,手持钢枪遥望东方,充满自信。艺术家以浪漫的诗意化语言表达着胜利的曙光已在黄土高原上升腾,成就了引人共鸣的经典之作。

  语言创新与艺术传情深度共振。写实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更是抗战主题美术创作的基本语汇。经典抗战主题美术作品,无不因艺术家于写实性语言中融入了精湛技艺和精良制作,挖掘着作品传情的深度——彰显深沉而炙热的家国情怀。袁武中国画《东北抗联》在构图、造型、水墨语言等方面突破传统,表现了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行走转战的场景,显现了勇士们坚如磐石的意志;徐青峰油画《血战台儿庄》于悲壮中传递大无畏精神。这些艺术表达,在短视频《不屈》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视频,将凝固的瞬间演绎为铁血奋战的过程,将悲壮的音乐旋律嵌入血火硝烟,将一个个火光迸裂的沙场活化为全景式的民族抗争洪流。媒介的转换与交融,有力激活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激发人们对捍卫祖国山河的英雄的崇敬之情,让伟大抗战精神得以更生动呈现,美术传播效力也极大提升。

  抗战的硝烟早已远去,但层出不穷的抗战主题美术创作镌刻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塑造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既为美术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也砥砺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术院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 《浪浪山小妖怪》: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全力反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