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丽宇 刘自川
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他们的作品天然带有强烈的革命印记和时代精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西省美术馆联合赣州美术馆、宜春市美术馆推出展览“图像·记忆——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叙事与精神图式”,以跨学科融合的策展视角,推动艺术创作与展览策划相结合,重构革命叙事的视觉场域。
回溯红色主题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在内容表达和艺术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在历史与美术动态共生的关系中,红色革命历史打破了传统美术以“士人精神”为核心的历史叙事,将革命事件转化为艺术主题,创作者的观察视角也转向大众艺术,并确立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创作导向。
另一方面,红色主题作品因时代之需在功能和艺术表达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早期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起到革命宣传的重要作用。如今,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从较为单一的革命历史事件图像叙事,拓展为革命文物的精神符号发掘、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精神场域诠释、红色基因传承的探索等内容。与创作内容相对应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出现新的变化,突破了艺术门类的限制,注重精神的挖掘和基因的传承,如油灯象征星星之火,纸船与红领巾象征着觉醒与信仰,草鞋象征着长征精神,尤其是出现了一批运用抽象手法表现红色主题的作品,如“图像·记忆”展中洪堂安漆画作品《红军山》、洪瑶陶瓷作品《自由之苗》、江山雕塑作品《生长》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概括化的红色基因元素表达红色精神。景德镇学院老师洪瑶以传统陶瓷青花为媒介,以“星火”组合为形态,构筑起革命精神与历史记忆的视觉图景:青花瓷的素白胎骨象征革命征程的纯净初心;青花经1380℃窑火淬炼,钴蓝渗入胎骨永不褪色——这恰是革命精神的物质隐喻;流畅的曲线在瓷器的弧面间形成动态,恰似星火燎原的韧劲;整体“星火”形态象征革命之火如春苗般蓬勃蔓延,激励我们前行。
红色主题作品创作的变化也推动了红色主题展览策划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回溯过往的红色美术主题展,我们观察到展览的呈现多倾向于以革命历史发展逻辑进行展示,如何策划与当下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契合的展览形态,成为美术馆思考的共同话题。
以江西省美术馆“红色记忆”品牌展的塑造为例。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江西省美术馆建馆伊始,便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持续探索红色主题展览的叙事创新与形式突破,让革命精神通过艺术语言获得当代诠释。回溯江西省美术馆的红色主题展,从早期的“翰墨70年·画里江西——第七届江西艺术节中国画作品展”“印记赣鄱——江西版画研究展”等专题展对本土艺术史的学术梳理,到“峥嵘印迹——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全国版画作品展”以版画展现重要历史事件,“沸腾的红土地——江西革命与建设主题美术作品展”呈现75年来赣鄱大地的奋斗史诗,再到“图像·记忆——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叙事与精神图式”以革命事件、文物、人物、圣地、基因传承五大叙事维度重构红色记忆的精神图式,红色展览形态从单一的艺术本体研究、革命历史事件的时间逻辑叙事转向跨学科融合、复合型文化叙事建构。在展陈上,也从静态陈列提升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文化体验。
图像作为视觉载体,提供了直观呈现方式;记忆作为情感纽带和精神内核,赋予深刻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革命叙事与精神图式作为叙事框架和价值引领,决定了图像和记忆的呈现方式和精神指向。“图像·记忆”展将策展视角从艺术本体研究拓展至文化叙事建构,让红色基因在审美体验中得以传承,为地域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理论支撑。展览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代际情感联结的场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有机衔接。(刘丽宇 刘自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