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8-25 09:34

  作者:田广

  自去年年底至今,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这一民营剧团在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巡回演出,引发热烈反响,在西北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多年未见的“秦腔热”,“安万现象”正由此得名。

“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安万的人生因秦腔而改变。他出生于甘肃会宁农村,因患有先天性血管瘤而使得面部异于常人,这不仅给他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也让他非常自卑。童年时一次偶然登台演戏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当厚厚的油彩遮盖了脸上的红色印记,观众的阵阵喝彩声传到他的耳边,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从此,他爱上了舞台,成为“秦腔追梦人”。三十多年来,他历经艰辛仍然坚守对秦腔的热爱。2022年,他将散落各地的优秀民间艺人集合起来,组建了秦腔剧团,用不到三年时间便站稳了脚跟,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轰动效应,可以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秦腔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母”的美誉。它曾流传于大半个中国,对很多地方剧种,包括京剧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如今却和众多剧种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安万现象”的出现不仅引人瞩目,且值得深入探讨。与许多专业院团相比,安万剧团的演出呈现出诸多鲜明特色。

“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观演关系:从“独唱”回归“合唱”

  安万剧团演出的特色环节是演员与观众合唱秦腔经典唱段。在隆重热烈且极富仪式感的谢幕结束后,观众常因这一环节不愿离场。在互动环节,除了一些传统经典剧目中脍炙人口的唱段之外,“唱潼关”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曲目,其唱词、旋律和意境尽显秦腔特质,台上台下的情绪共鸣极具震撼力。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艺术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强调假定性、开放性和交流性,而后者则追求真实感、封闭感和隔绝感。换言之,在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戏曲呈现出交融的特点,而西方戏剧则表现为隔离的状态。近代以来中国戏曲受西方戏剧影响,许多专业院团的演出成了演员的“独唱”舞台,缺乏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安万剧团的这种“合唱”形式,表面看是创新之举,实则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精神的回归。

  剧目选择:全本戏的坚守与价值

  折子戏兴起于清乾隆时期,也就是说,自中国戏曲从最初的成熟形态南戏发展到巅峰期的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在这约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全本戏主导了六百多年,而折子戏的盛行期只有两百多年。当下,因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休闲娱乐时间被大量挤占等原因,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完整地欣赏一台动辄三四个小时的全本戏。因此我们看到,在当前的戏曲演出中,折子戏的占比非常高,很多专业院团的惠民演出也往往以折子戏为主。安万剧团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所排演的剧目多为全本戏,很少演出折子戏。我们必须承认,折子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本身也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与全本戏相比,折子戏缺乏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的连贯性,缺失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的完整叙事结构,缺少了人物成长和剧情演进的完整历程,亦无法展现故事和情感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总的来说,其欣赏体验存在明显不足。安万剧团的全本戏大受欢迎表明了,在“短平快”盛行的时代,全本戏仍有其价值和发展空间。

  艺术风格:秦腔“俗”的本真回归

  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雅俗之辨由来已久,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常常呈现为一种交叠关系。一般来说,雅俗共赏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具体的艺术形式和接受对象。作为一种兴起于黄土地中、流传于乡野民间的“草根”艺术,秦腔的基因里自带“俗”的气息。近代以来,秦腔也在经历雅化的过程,但一些专业院团过于追求雅而忽略俗,导致与普通观众逐渐疏远。安万剧团的演出,虽然在唱腔、动作方面不够精美,却以质朴有力的表演展现了西北人的精气神和秦腔的魂,深受观众的喜爱。

  发展路径:传承为基,创新为翼

  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平衡传承与创新,但须知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很多专业的戏曲院团在创新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未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缺乏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的人参与,导致收效甚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安万剧团以传统剧目为主,除搬演《铡美案》《二进宫》《金沙滩》《下河东》等经典剧目之外,还挖掘、整理和改编一些濒临失传的老剧本,如一部沉寂多年的老戏《兴汉图》经过改编和打磨之后成为“镇团之宝”,为戏曲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价值导向:以观众为中心的“向下”坚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人民”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且鲜活的人。于戏曲而言,就是广大的普通观众。安万剧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他们始终将观众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剧目的排练、演出的安排,还是设备的添置、舞美的设计,从重金聘请演员到观众免费看戏,再到演员的卖力表演与观演双方的真情互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如果说安万剧团的眼睛是“向下”的,相比之下,许多专业院团的目光则显得“向上”,他们更关注于赢得奖项和获取经费,认为只要能够获奖、有了资金,便无需深入基层、贴近观众,日子照样可以过得滋润。对此,著名演员何赛飞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声泪俱下地发出质问:“口口声声XX奖、XX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以后封在仓库里面,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尽管这番话或许略显极端,但此类现象绝非个案,而是不争的事实。但愿这种现象能够早日得到根除。

  除上述方面外,安万剧团在经营管理、传播推广、商业模式及融合传统与流行文化等方面的尝试也值得肯定。虽其发展也面临挑战,但“安万现象”反映了戏曲艺术的规律和民族文化的密码,为新时代戏曲院团改革发展提供了启发。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安万现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密码

  • Labubu出圈:中国潮玩IP的文化价值与未来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