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峻 冰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文化等的勃兴,蜀地乃至全国网络小说、微短剧、电影创制等新大众文艺领域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热潮,且持续作用于新大众文艺的审美范式与创作方向——超现实想象逐渐遮蔽了现实生活,奇观设计日渐挤压深入人心的价值表达,这导致新大众文艺在现实关注与人文关怀维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想象力消费浪潮湮没了新大众文艺对现实大众生存境遇与复杂心灵的细腻复刻与真诚直观。
近几年蜀地乃至全国网络小说、微短剧倾向建构脱离俗常逻辑的架空世界以展开天马行空的叙事想象已众所周知,但具有深厚现实主义传统的电影创制领域亦见出较大程度的现实缺位。以2025年为例,多部影片都与现实相距甚远且与人民大众真实的生命体验缺乏直接、内在、真实的情感联结。尽管近年来有严肃回望家国历史、真诚表达民族情感的《南京照相馆》,直面现实议题、抒发人民心声的《第二十条》等电影佳作出现,但这类影片实在太少,尚未如近年以《山海情》《乔家的儿女》《人世间》《火红年华》《小巷人家》等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那样,凝成一股积极的创作力量并形成健康的创作风尚。
毋庸讳言,当前新大众文艺创作生态中凸显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市场逻辑主导的文化产业趋于迎合网络时代大行其道的“短平快”审美趣味;二是随着信息社会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大众文艺创作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包容性,而管理体制与内部分工尚未理顺;三是一些创作者缺乏体察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的定力与勇气,继而导致新大众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力量不足。
事实上,《南京照相馆》《第二十条》等电影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已经证实了人民群众对大众文艺现实性、人民性表达的殷切期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这要求新大众文艺积极观照人民大众的生存现实,并努力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善美,从而真正满足其审美需求。
首先,人民大众的现实人生需要新大众文艺的真诚抚慰。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大众文艺创作应聚焦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经验,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其生活、命运、情感,表达其心愿、心情、心声,进而激发其深切的心灵共鸣,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民大众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与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新大众文艺创作尤其要关注奋斗在一线的产业工人、新农人、两新人员、教育与科研工作者等群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尽可能丰富人民性的多元表达。
其次,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火热实践需要新大众文艺的密切关注。“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新大众文艺应生动书写新时代建设的辉煌成就与人民大众奋力拼搏的伟大实践,也应自觉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进而以肯定与反思并重的思辨精神回应时代之问,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朝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再者,青少年群体需要新大众文艺的正向引领。置身多元交织的媒介文化环境,新大众文艺肩负着传播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故亦应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来滋养青少年的心灵,筑牢其求真、尚美、向善的道德基础,尽力达成以文艺化人、以文艺育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鉴于此,新大众文艺创作呼唤现实关注与人文关怀,呼唤洋溢现实主义精神的新表达,因为,唯有注入人民大众及其现实人生与生动实践的活水,蜀地乃至全国的新大众文艺方能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影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