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剧《英歌》:传统根脉上的先锋实验与地域奇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舞剧《英歌》:传统根脉上的先锋实验与地域奇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9-01 10:31

  作者:王均宇

  舞剧《英歌》作为广东今年力推的一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英歌舞”的作品,其创作野心和创新尝试是显而易见的:试图突破传统民间舞简单搬演的窠臼,进行深度的解构、重组与当代化表达。《英歌》是一次充满探索精神的艺术实验,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突出的作品。它更像一部充满锐气和野心的“先锋实验剧”,而非成熟圆融的“经典舞剧”,如同潮汕工夫茶,滋味复杂。

  母题:一次大胆而冒险的文本嫁接

  不难看出,《英歌》的主创试图将阳刚炽烈、驱邪纳吉的民间英歌舞与《红楼梦》中虚无缥缈、预示命运的“太虚幻境”进行戏拟,这本身就是极具颠覆性和实验性的构思。它跳出了英歌舞作为仪式性、广场性舞蹈的固有叙事框架,试图赋予其更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空间——关于命运、欲望、虚幻与现实。同时,引入传统戏曲中带有强烈世俗性和伦理冲突色彩的“戏妻”题材,更是将视角拉回人间烟火与人性纠葛,形成“天上”与“人间”、“虚幻”与“现实”、“宿命”与“抗争”的强烈对比与张力。这种文本层面的深度杂糅,展现了主创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解读和解构的强烈意愿,在立意上具有突破性。

  然而,这种嫁接的风险极高。“太虚幻境”的超然哲思与“戏妻”题材的世俗伦理,以及英歌舞本身蕴含的傩文化、英雄崇拜、宗族力量等内涵,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是否足够紧密、自然?观众能否顺畅地理解这种跨越巨大鸿沟的并置与互文?若这些部分处理失当,就容易显得生硬牵强,导致主题表达模糊甚至分裂。将植根于江南士族文化的《红楼梦》意象,与根植于岭南海洋宗族文化的英歌舞、潮汕民俗强行并置,其文化基因的适配性本身就存在疑问。“戏拟”本身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巧妙的艺术处理,否则容易流于表面形式,未能真正触及“太虚幻境”所承载的命运无常感,也未能深入挖掘“戏妻”题材背后的社会伦理与人性的复杂性。主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母题杂糅,并将其深刻内涵通过舞蹈语汇有效传达?此外,或许是因为“甲方”的各种要求,《英歌》试图传递的情感过于庞杂,家国恨、爱别离、父子情、同袍义、求不得……小小两根英歌槌,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能否真正承载、充分表达如此纷繁的情感?

  客观讲,《英歌》在这一维度的尝试极具勇气和想象力,是其区别于其他民俗舞剧的核心特质。它试图在传统根脉上开出先锋之花,但能否成功嫁接、开花结果,而非“文化拼盘”,是评判其艺术高度的关键。

  舞蹈:成功的动作提炼与潜在的记忆点

  将广场上气势磅礴、动作幅度极大、强调群体协作和节奏冲击力的英歌舞,提炼转化为适合剧场近距离观赏、更具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舞台动作,我们不妨把这种改编称为“蒸馏”。在这一将程式化民俗动作“蒸馏”为经典民族舞蹈的过程中,编导需要做减法,去除过于重复或依赖环境的动作;做聚焦,强化最具特色的核心动态;做美化,在不失原味的前提下提升线条感和造型感,并解决舞台调度、空间层次、叙事表达等问题。

  同时,《英歌》选择“英歌槌”作为全剧潜在的“记忆点”,方向是正确的。《只此青绿》的“青绿腰”、《咏春》的“咏春问手”,都是通过对核心道具或动作进行极致美化和聚焦,成功提炼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象征意义的舞台符号。英歌槌本身就是英歌舞的灵魂道具,其击打、挥舞、交叉、顿地的动作充满力量和节奏感。舞剧中如果能够围绕英歌槌设计出一个或多个极具视觉美感、力量感或仪式感的集体或个体持槌的代表性造型,一段编排精妙、充分展现槌之特性(节奏、力量、碰撞)并融入情感或叙事的核心舞段,让“英歌槌”不仅是道具,更成为情感宣泄(如愤怒、抗争、欢庆)或主题象征(如力量、团结、驱邪)的载体,那么,“英歌槌”完全有潜力像“青绿腰”、“咏春问手”一样,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视觉符号和舞剧的代名词。关键在于这种提炼是否真正抓住了英歌舞的神韵,而非仅得其形。舞台化的“英歌槌”动作,是否还能传递出广场英歌那种原始、粗犷、充满生命张力的野性美?避免过度柔化或形式化,保持其内在的“气”与“力”,是成功的关键。

  应该说,在舞蹈语汇的转化和核心符号(英歌槌)的塑造上,《英歌》展现了专业的编舞能力和对非遗本质的理解,有潜力打造出成功的舞台记忆点,这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支撑点。

  民俗:视觉奇观下的拼凑隐忧

  《英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在于其将侨批、牛肉丸、嵌瓷、木雕、“出花园”等多种潮汕特色民俗文化元素集中汇聚于舞台之上。这样的创意无疑是打造视觉奇观、强化地域特色、吸引观众眼球的直接手段。这些元素本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文化辨识度。主创对这些民俗元素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提炼,如将捶打动作舞蹈化,将木雕转化为剧中角色,将嵌瓷的造型、图案、色彩融入舞美服装,试图将其融入剧情,或作为背景氛围营造,这比生硬地展示进了一步。丰富的潮汕民俗元素为《英歌》提供了斑斓的文化底色和独特的视觉魅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卖点。

  然而,如何将这些元素真正内化为作品的肌理,服务于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避免沦为肤浅的“文化展销会”,是《英歌》面临的最显著挑战之一。这些民俗元素与核心主线以及英歌舞本身的内在联系是否足够紧密?它们是作为有机的叙事组成部分,还是更像为了展示而展示的“文化景点”?如果缺乏深度的融合,就容易显得堆砌和游离。将多种特色民俗进行“清单式”罗列,容易给人“赶场子”“报菜名”的感觉,仿佛在完成一份“潮汕文化必看清单”,而非根据剧情的自然流露,并使得舞台呈现缺乏主次和重点。更重要的是,全剧对这些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生活哲学等挖掘得是否足够深刻?抑或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模仿或视觉符号借用?例如,“出花园”的成人礼仪式,其蕴含的生命过渡、家族责任等深层意义,在剧中是否得到有效体现和升华?过多的“奇观”元素集中轰炸,如果缺乏节奏和层次,反而可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削弱核心舞蹈的震撼力。

  总之,《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核心构思的冒险性和民俗呈现的表面化,使得它在艺术完整性和思想穿透力上未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王均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文明忧思下的怪诞悲喜剧

  • 詹 丹:从高考题看阅读理解的精准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