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声林 兰辉耀
项穆,生卒年不详,明代万历年间书法家,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今浙江嘉兴人。他的父亲项元汴在鉴藏书画方面,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项穆继承家学,耳濡目染,所以精通书法,书法著述有《书法雅言》等10余篇。贯穿《书法雅言》之始终的虽然是儒家“中和”的审美观念,以追求“中和”宣扬礼教为书法艺术的终极目的,但项穆追求“中和美”的同时也不忘对“天然美”的关切,并试图将“中和”和“天然”这两种美学观念圆融在一起。
“宗王”和“中和”
项穆推崇晋人书法,尤其推崇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倡导儒家的中和美,注重宣扬书法的礼教功用,正所谓“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
因此,项穆反对宋人以“学书为乐”的态度对待书法,而将书法视为与天地同流、日月同辉、礼乐同功的高度,他说:“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
项穆主张以呈现“中和”的德性与气象为标准来考察书法家的人品,并评判书法的境界。书法只有呈现出“中和”的德性与气象,才算是上乘之作。换言之,达到“中和”之美就是书法创作的最高标准。他极力追求的就是一种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的符合中庸之道的书法美学。
项穆认为,只有二王的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才称得上是“中和”的典范,才符合中和美的审美标准。同时,项穆也不否定作为“中和”典范的王羲之书法兼具道家崇尚的天然美。在书法史上,人们通常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既凸显了道家的自然飘逸之美,也蕴含着儒家的人性本善之义,被评价为“尽善尽美”的标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评价的。项穆也评价:“然晋人风气,疏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可见,项穆认为王羲之(王右军)的书法是晋人书法中最为精彩绝妙的代表。虽然项穆着重推崇儒家的中和美,但他同时也看到“晋人风气,疏宕不羁”的特点,肯定和接受了晋人书法追求自然飘逸的一面。也就是说,项穆推崇儒家中和美的同时也不反对道家的天然美。
“无为”和“天然”
虽然项穆始终主要基于儒家的立场探讨书法,但同时他也借助道家的思想讨论书法,毕竟,书法艺术的起源、发生和表现,与道家哲学更为密切相关,尤其是晋人书法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存在难以分割的关系。项穆说:“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会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无为”是道家的重要概念,也是玄学的重要精神,其中以“无为”与“有主”以及“有所事”与“无事”来论述书法的“意”与“象”,这也体现了项穆是将道家与儒家的观念对应、结合起来探讨书法。
更为重要的是,项穆在谈论书法中和美的同时,也直接兼论书法的天然美。项穆说:“分布条理,谙练于胸襟;运用抑扬,精熟于心手。自然意先笔后,妙逸忘情,墨洒神凝,从容中道,此乃天然之巧,自得之能。犹夫西子、毛嫱天姿国色,不施粉黛,辉光动人矣。”项穆一以贯之宣扬中和美,推崇遵守规矩、体现端庄美的书法,但表示规矩、端正、适中、匀称、和谐的“中和”概念不足以完整描述书法的本然美,所以,他借助魏晋玄学提出的“天然”概念予以补充诠释。天然美,就是否定人为刻意与造作,表达一种自然而然的先天之美,犹如“西子、毛嫱天姿国色,不施粉黛,辉光动人”。所以,项穆认为理想的书法不仅表现出“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巍然端雅”的中和美,同时,也必然表现出“不施粉黛,辉光动人”的天然美。
项穆在《老少》篇中,开创性地阐述书法有老少之别,“老”代表字的结体、筋力、典则,“少”代表字的姿颜、神情。这其中,项穆同样借助道家的审美视野和术语去“玄鉴”和表达书法的天然美。项穆说:“书有老少,区别浅深,势虽异形,理则同体。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玄鉴之士,求老于典则之间,探少于神情之内。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无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书法的神情、姿颜,堪称“百般滋味,千种风流”,这不是只讲中和美而忽略天然美的书法形态所能够呈现的种种“滋味”和“风流”。尤其“风流”蕴含着“逸”的玄学要义,牟宗三先生说:“逸则不固结于成规成矩,故有风;逸则洒脱活泼,故曰流。故总曰风流。”超越规矩法度,才能创造“千种风流”。
另外,“老”“少”会通,“筋力”“姿颜”兼善,才是接近书法的理想样态,而真正上乘的书法是需要超越“老”“少”的,即“无老无少”而“难乎名状”,展示出如同道教所说的“天仙玉女”般的天然飘逸的姿态,并非像儒家那样呈现出端人正士的“中和”神态。而且,这种“无老无少”的“无”的超越模式,也源于道家的“无为”模式。项穆说:“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可见,他虽然始终极力宣扬儒家“中和”的文艺观,但他并不反对借助道家玄学的思想来辅助进行书法的理论阐释。
“规矩入巧”的圆通路径
事实上,唯有千变万化、摒弃雕琢的书法,而不是墨守成规的书法,才能呈现出天然美的可能。项穆注重书法的创作必须讲究变化,他说如果缺少变化,就无法讨论书法的“神化”。为了兼顾书法的天然美,项穆把由变化而来的天然美和固守规矩法度的中和美圆通起来,实现圆通的进路就是“规矩入巧”。项穆说:“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况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字,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
所谓“规矩入巧”,就是把规矩法度融入前文所说的“天然之巧”,项穆将此称为“神化”。“神化”的实质就是表现出“天机自发,气韵生动”的天然美,力求达到仿佛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但它实际是书法家通过书写表现出来的美学效果。项穆试图通过“规矩入巧”的方式,将这种出神入化的美学效果表现出来,实际就是将中和美和天然美圆通起来。
总之,项穆立足儒家的文艺立场,既高度推崇中和美,又着力强调天然美。他主张通过“规矩入巧”的方式,将循规蹈矩的中和美和出神入化的天然美圆融在一起。他的目的在于矫正他所认为的时风流弊。从理论上看,项穆通过“规矩入巧”的方式,实现了中和美与天然美的圆融,但在实践中,既要循规蹈矩,又要出神入化,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因为循规蹈矩与出神入化本身就是相冲突的。只有解放思想,在合乎规矩法度的基础上超越规矩法度,才能真正在创作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张声林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兰辉耀系赣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