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09-05 09:41

  作者:文 豪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叙事可能 ——评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8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联合出品的6集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全网上线。该剧以时下流行的微短剧为载体,通过聚焦具体历史场景中的个体抗战故事,从历史维度和审美角度生动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提供另一种叙事可能。

  微短剧装下“大历史”

  微短剧以其“短篇幅、低成本、快周期”的核心特征,在传播效率上展现出传统影视剧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以微短剧呈现抗战历史,其固有的创作局限随之凸显:有限的时长压缩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展示的空间,导致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审美纵深与叙事潜力大幅削弱。

  《我自抗战来》以单集5分钟、总计6集共30分钟的短剧体量,直面“在极短篇幅内浓缩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这一创作难题,大胆突破传统抗战影视剧聚焦特定战役、特定历史时期的叙事范式,以全国6座抗战地标为空间锚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力量”为叙事主线,选取抗战历史的“微观剖面”进行深度挖掘,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相统一。

  该剧摒弃微短剧常见的“情节反转”“人设猎奇”等流量导向手法,规避了部分作品“重感官爽感、轻思想内涵”的创作弊端,坚守精工细作的创作原则。主创团队潜入历史深处,挖掘能与当代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连接点”,如杨靖宇将军的口琴、祭奠先烈的饺子、为烈士画的素描等,这些看似细微实则厚重的核心意象让观众得以在具象化的情感体验中走进历史深处、走到人物身边,实现对抗战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深度共振。

  诗意表达“戳心又共情”

  《我自抗战来》既未采用实地探访、亲历者口述等常规叙事策略,亦未停留于对抗战文物、纪念设施的一般性介绍。这一创新定位虽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却也增大了该剧的创作难度。为此,主创团队采取“历史真实为基、艺术想象为翼”的叙事补充策略,通过符合历史逻辑的艺术想象完善故事脉络,依托情感细节提升情节丰满度。

  第一集《将军的口琴》以“杨靖宇牺牲前一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再现林海雪原的夜晚杨靖宇独自思念亲人的感人场景,通过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拉近英雄与当代观众的心理距离。

  第三集《饺子熟了,老班长》的叙事建构则更具典型性。主创团队以山东临沂朱村“大年初一头锅饺子敬英烈”的地方民俗为叙事基点,结合实地探访朱村战斗纪念馆时获取的焦锡模烈士姓名等史料信息,创造性补充了烈士与当年战友围绕“饺子”展开的对话细节——“饺子原本作为战斗胜利后对战士们的奖励”这一预设,与“焦锡模等24位烈士为保卫朱村壮烈牺牲、终未吃上饺子”的历史现实形成强烈叙事张力,使“烈士们没来得及吃的饺子”从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食物转化为承载朱村民众对烈士缅怀之情的文化符号,激荡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白山黑水到江南小城,从苍莽吕梁山到南粤大地,摄制组赴6省实地取景,力求以地理空间的广度呼应抗战历史的全域性。与此同时,该剧在角色遴选、场景搭建及服饰道具等环节严格考据。片中的长镜头调度、AI技术的创新应用及兼具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的主题句,既传递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执着坚守,又升华了全民族共赴国难的集体意志,使抗战记忆从平面化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兼具温度与力量的诗性表达。

  英烈精神连接“你我”

  该剧出品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在全网拥有海量用户。前者运营的“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全网粉丝数超2000万,后者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之一。二者形成的传播合力,为这部抗战题材系列微短剧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保障与受众基础。

  纵观全剧,英烈精神是让抗战记忆突破历史叙事时空阈限的核心媒介,英烈虽定格于特定历史语境,但其精神超越时空。“缅怀先烈”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与历史对话的具体路径,更让抗战记忆摆脱时空束缚升华为全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第二集《为你戴上这枚戒指》正是以英烈精神为叙事纽带构建起历史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场域。主创团队将“为烈士补画戒指”这一设定巧妙编织进江苏盐城女学生为盐城籍烈士吴秀瑛画像的核心情节,既帮助烈士完成未了心愿,又彰显“烈士生命未及绽放便牺牲于黎明前”的悲剧内核。事实上,该设定并非虚构,其现实根基是抗战时期盐城地区共有898位牺牲时未满20岁的烈士的真实数据。

  剧中的“戒指”成为连接和平年代与烽火岁月的时空纽带,一端系着当代盐城女学生,另一端连着吴秀瑛烈士。前者的青春在和平中绽放,后者的青春在战火中陨灭。二者依托“戒指”完成跨时空对话,以共同的青春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将宏大的民族命运与微观的个体命运深度勾连。

  “19岁,吴秀瑛和很多烈士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这句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情:革命先烈与当代的女学生共享“青春”这一生命阶段,本该拥有相似的成长轨迹,却因时代境遇的不同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命运的巨大反差震撼观众的同时,更传递出该剧的价值内核:先烈青春的戛然而止,恰是为了当代人青春的延续。

  由此,不同时空维度中的“他们(抗战先烈)”与“我们”(当代受众),在“民族血脉”这一核心认同下凝聚为统一的“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完成了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的深度建构。

  以历史真实为根基,精准还原普通抗战个体的生命轨迹与命运抉择,让作品塑造的抗战记忆跨越时空,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联结中实现当代表达和“破圈”传播。正如《我自抗战来》的片名,“我”既指守护山河的抗战英雄,也是被英烈精神感召的无数个“你我”。(文 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见天日》: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共识

  • 《浪浪山小妖怪》:“无名之辈”的挣扎让位于英雄套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