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钱国宏
近半年来,我的案头被作家余华所“占领”:《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我胆小如鼠》《山谷微风》《第七天》……新近,又添一部他的新著《世界上的迷路者》。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余华40年来关于写作、阅读和人生的思考。
利用三个晚上,我读完了《世界上的迷路者》。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迷茫,余华也不例外。年轻时,他高考落榜,一度不知未来该往哪走,后来误打误撞进了文化馆,开始从事写作。早期的他迷恋暴力叙事,用冷酷的笔调描绘死亡与荒诞,直到《活着》的创作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在《世界上的迷路者》中,余华首次详细讲述了《活着》的诞生过程——原本他打算用第三人称写福贵的故事,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直到听到美国民歌《老黑奴》,他才意识到,真正的“活着”不是被旁观者定义的,而是福贵自己的感受。于是,他改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苦难,而正是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活着》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真实,更让人相信!
《世界上的迷路者》中有许多这样的“真实故事”。比如他有一部小说的灵感,就来自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看到的一位痛哭的老人。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人在绝望时的崩溃,于是把这一幕写进了小说的结尾——在街头号啕大哭。余华说,他写别人的痛苦,其实也是在写自己的困惑。年轻时他总想用写作“控诉”现实,后来才明白,文学的意义不在于发泄,而在于展示人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尊严。
余华对“迷路”的理解或说解读,让我很有一种“既视感”。书中,余华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余华认为,真正的成长往往来自“走错路”。他年轻时曾幻想成为童话作家,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念头,反而催生了《活着》的创作冲动。他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迷茫,因为“未来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才转化为幽默和甜蜜。”
除了创作心得,这本书还收录了余华的阅读札记。他分享了自己喜爱的作家,从卡夫卡到福克纳,并坦言他们的作品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写作。余华并不迷信经典,而是强调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体验,不必盲从权威。他甚至在书中调侃自己年轻时读不懂某些名著,直到多年后才真正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这种坦诚让我感到极为亲切——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大师,而是一个同你我一样有困惑、会走弯路的普通人。
余华的文字向来简洁有力,但在这本散文集里,他多了几分幽默和温情——这是我喜欢甚至钦佩的理由之一。比如他形容自己写作时的状态像“潦草小狗”,既自嘲又生动。他还调侃某些文学批评“像在解剖一具已经风干的尸体”,想想,就让人忍俊不禁。
在《世界上的迷路者》书中,余华用自己40年的经历告诉读者: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迷路本身就是一种寻找。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不要害怕迷路,路上有一切生辉的事物等你发现。”坦然接受“迷路”,在迷路中通过点亮自己的灯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这,是我阅读《世界上的迷路者》这本书最大的收获。(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