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建中
电影《完美的日子》由维姆·文德斯编剧并执导、役所广司主演,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与深刻的生活洞察,聚焦一位厕所清洁工的日常,展现其独特的生活态度,为观众带来一场治愈且富有启思的观影体验。
平凡日常里的精神丰盈:治愈与启迪并存
影片开篇便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主人公平山的日常仪式感——从晨起叠被、为盆栽浇水,到精心挑选磁带、伴着音乐开启新天,再到驾着工具车奔赴工作岗位,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对当下生活的珍视。这种状态恰似禅宗修行,不沉溺过往,不空想未来,只专注于眼前的每一刻,在平淡中捕捉“小确幸”。
尽管平山从事着常被轻视的厕所清洁工作,收入微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格外丰盈。他拒绝数码相机与CD,坚持用胶卷相机定格瞬间,以磁带聆听旋律,在音乐、阅读与摄影中寻得心灵的宁静。面对与妹妹的社会阶层差异,他淡然处之,从未因自身境遇而自卑;对待他人,他更是藏着朴素的善意:遇见与母亲失散的男孩,他耐心陪伴寻找,即便遭遇对方母亲的歧视也选择宽容;同事阿隆怠工旷工,他默默补台;得知阿隆心仪的姑娘爱音乐,他大方分享珍藏的磁带。这些细碎的善举,如微光般点亮生活,让观众看见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
独特创作手法:沉浸式呈现生活之美
在创作层面,影片从叙事、人物、影像到声音设计,均展现出鲜明特色,让观众深度沉浸其中。
影片摒弃跌宕起伏的剧情与强烈的戏剧冲突,以舒缓的节奏围绕平山的日常展开——打扫公厕、聆听音乐、街头摄影,看似松散的片段,却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与内心。这种“生活流”叙事,让观众不自觉地走进了平山的世界,感受平凡生活的独特魅力。
平山的形象极具辨识度:沉默寡言、内敛含蓄,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影片不依赖台词,而是通过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传递情感,如擦拭工具时的专注、聆听音乐时的沉醉,让人物更显真实立体。同时,影片不集中交代平山的前史,而是在剧情推进中零星透露过往片段,让观众在拼凑他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其性格与行为背后的成因,既保留了人物的神秘感,也增添了影片的悬念。
影片的视觉风格清新自然,色调柔和,构图简洁却富有美感。无论是平山狭小却整洁的小屋、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公厕,还是城市的街道、公园,都在镜头下呈现出宁静、温馨的氛围。尤其在拍摄平山打扫公厕的场景时,独特的视角与光影处理,让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焕发出美感,恰如罗丹所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声音设计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贯穿始终的磁带音乐,不仅反映了平山的情感世界,助力人物塑造,更让影片充满感染力;环境音效的处理同样细腻——打扫时的水流声、街头的嘈杂声、工具车清晨行驶的声响,都极具现场感与真实感,让观众仿佛置身平山的生活场景,与他产生深度共情。
不同于文德斯此前《德州巴黎》对人类孤独境遇的深刻刻画,也不同于《柏林苍穹下》中对现实的焦虑与对救赎的渴望,《完美的日子》是他30余年来最温暖的作品。影片以静水流深的叙事,书写人性与生活的美好,凝聚着一位成熟电影人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长期思考,值得每一位观众细细品味。(赵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