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兼具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兼具科学观察与诗意表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1 11:09

  作者:张傲 张凡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大河源》,是作家阿来深入黄河腹地,在科学与文学、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互渗中,以冷峻而又富于温情的笔触书写黄河源的一部作品。该书还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演进轨迹,挖掘黄河的文化象征意义,探寻人与自然复杂关系,是博物书写、历史书写,也是生态书写。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地理学者不会从诗歌里的山谷中去探索河流的源头”;同样,人文学者也鲜以科学的观察与思维对河流进行知识性书写。而阿来兼具博物学家的气质与诗人的气度,不仅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素养与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善于用诗意的笔触捕捉自然之美,赋予世间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阿来笔下的黄河书写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融合科学与人文,广泛吸纳并综合运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

  首先,阿来运用科学方法,对黄河源区的自然物象展开博物书写。甘青铁线莲、祁连圆柏等花草树木的生长习性及形态特征,巴颜喀拉山、若尔盖大草原等典型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变迁特征,黄河源区复杂的水系结构特点及其动态演变等,都被作家以知识性写作的方式进行了精准描摹。与此同时,阿来的文字中蕴藏着灵动的诗意,他写初寻黄河源时遇到的景象是“风从天上撕扯下来那么多云雾,一下就把山头和一行人包裹起来”“低头,看见脚边青草间蹦跳着颗颗雪”。阿来赋予自然之物人的性灵与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意。通过对风的“撕扯”及其对人的“包裹”等拟人化笔法,展现了风的肆虐与压迫,勾勒出风雨骤至、天地混沌之象。而“蹦跳”一词,则使雪变成在青草间欢快地跳跃嬉戏的小精灵,打破了风雪带来的压抑感。在众多关于黄河的书写中,《大河源》宛如“黄河大合唱”中一个独树一帜的声部,以其特有的旋律与节奏,奏响了科学与文学的和鸣。

  《大河源》也是一部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深情传记。作者以“吾土吾民”的情怀,溯源黄河源头,唤醒历史记忆,挖掘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象征意义。他在书中广泛援引黄河源头地区丰富的县志史料、严谨的考古资料、珍贵的史前石刻以及浪漫的诗歌神话等,找寻古老黄河的青春容颜与鲜活记忆。通过对宗日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黄河源区古文化遗存的书写以及对茶马互市、汉藏和亲、古驿道开辟等史实的论述,阿来论证了自古以来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事实。此外,阿来还以现代眼光审视当下,对生态保护提出建议。《大河源》既钩沉历史记忆,又洞察时代症结,不仅是黄河历史文脉的记录,更是一部具有现代意味的生态启示录。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可以说是近年来阿来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西高地行记》《去有风的旷野》等散文游记,实地踏勘自然,感悟人情物理,在行走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云中记》等小说,通过艺术想象构建人与自然的互动场景,展现灾难面前人与自然力量的博弈。《大河源》是这一创作脉络的延续,正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说:“对人的反省,是《大河源》最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在这部作品中,阿来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模式,秉持众生平等的理念,以饱含温情与诗意的笔触,对黄河源区的湖泊、草甸、高山、花鸟、树木等自然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呈现。在作家的认知里,“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也是所有生命共生共荣的世界”。他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将人类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引我们重新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此意义上,《大河源》是一部具有生态思想启蒙意义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一部力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 俗能生巧:音乐剧《大状王》何以“粤”来“粤”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