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软科幻”叙事进击现实难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软科幻”叙事进击现实难题

来源:文汇报2025-09-12 09:21

  作者:钟 倩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又该怎样接纳过去?

  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种植记忆》,聚焦前沿科技和人机接口展开叙事,围绕受伤女孩“种植记忆”后的心理恐惧和所面临的情感冲突,创意叙事与文化探寻有机结合,创伤修复与伦理难题错综交织,不啻于一部探寻生命认知和精神重构的心灵之作和创新之书,触动现代人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境遇和困境。

  理解世界的“取景器”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他们的故事本来平淡无奇,但是,当时间定格在2035年至2075年之间,一切就变得与众不同。好的小说就是要写出“异质性”,有些时候还要呈现“独异”灵魂的匪夷所思、不被理解与精神漫漶。小说开篇女孩问道:“我是谁?”男人求助于ChatGPT,“怎样告诉一个失忆的人她是谁?”这个场面意味深长,统领全篇,隔空抛出一个灵魂之问:当一个人接受种植记忆,他如何找回自己?

  毋庸置疑,《种植记忆》披着“软科幻”的外衣,内核还是传统叙事,整合碎片以构建故事星球:8岁女孩陈千色,在一场车祸中受伤,失去视力和记忆,历经八次手术,住院七个星期医治。父亲叶绍茗、母亲安珀积极直面,为她的大脑植入芯片、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甚至高价租来“梦幻者六号”机器人“小梦”陪她过生日,以满足她的情感需求。小说前半部分,以递进式训练为千色找回记忆;相比之下,后半部分叙事比较平庸,借着母亲安珀、父亲叶绍茗之口,插叙、倒叙切换自如,用碎片化的情节拼凑出记忆的上游版图,即父母的偶遇记、千色的诞生记,以及离婚后的家庭瓦解。小说最后一章《一场主角缺席的颁奖典礼》,大学心理学教授Kaleido凭借非虚构作品《只有铭记,才可永存》斩获全球文学大奖,作者之所以缺席颁奖,源自她对人工智能的终极发问:“那是颁给马的奖,而我却是一头牛。让马和牛都待在各自应该待的地方,世界会安静一些。”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前沿技术与私人记忆的隐形博弈。一个是史上年龄最小的芯片植入者,一个是寄居于机器人身躯里的父亲,他们的身心修复,为读者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科幻文学并未占据想象力的“高楼”,也不是未来元素的“宇宙”,不妨将它视作理解世界的“取景器”,与当下、未来、世界建立一种紧张的对话关系,它的敞开性和边界感实际上异曲同工,都是指向人性的复杂与嬗变。正如张翎在创作谈《痴人说梦》一文中的隐忧:“假如科技可以轻易读取大脑的运动神经信号,那么谁能保证它不会侵入人类情感的隐秘空间,窃取一个人最私密的、也许永远不会演变为行动的一闪念?或者拦截人类根本无法靠意志操纵的梦境?假如有人截取了这些信号,那么人类的一切想法,就会毫无防护地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再无隐私可言。”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科幻文学好比抛向高空的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幻之壳,反面是文学之核——人类的爱恨情仇、离别伤痛、生死选择等,与心灵相通相系,乃是永恒的文学母题。

  朝向“深度现实”进击

  梦是观察大脑的窗口,梦也是文学世界的镜子。千色受伤,植入BR3芯片(恢复脑功能)后,每天进行强化训练,她像一只在封闭圆环里无尽奔跑的仓鼠,从不耐烦、厌恶到反叛,眼看生出了叛逆情绪,学会了质疑。父母通过梦境观察到她的需求,安排人形机器人“小梦”陪伴。他精通四国语言,能够精确判断千色的疲劳值,总能在离临界点时切换话题。他说冷笑话、脑筋急转弯,送泰迪熊礼物,讲述河流、龙舟、风筝、划船等生动场景,帮助千色创造新的记忆,并道出真谛“能够自由做梦,是人类巨大的福分”。

  诺奖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中,母亲带回机器人克拉拉,陪伴患病女儿乔西。同学交流聚会、摩根瀑布之旅、进城给找人画像等,这些特意的安排都是对克拉拉的考验。实际上,母亲是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经历过乔西姐姐萨尔的病逝,她无法再承受类似不测。同样的,“种植记忆”不只是父母为千色着想,更多的是他们“害怕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的踪迹,会随着你(千色)的失忆而彻底消失”。当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浮现,从中可窥见感同身受的日常困境。千色右腿的石膏上写有越南文:“生命是一条河,溯源而上。”而背景则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叶绍茗不合群、智商高、逻辑思维强,后来他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轻微自闭症),原来外公家也有像他这样几个“神经兮兮”的人。安珀与叶绍茗在越南西贡一家咖啡馆里偶然相遇,一本《大脑的可塑性》使两人坠入爱河,也在不经意间播下了生命的种子。

  谁能想到,叶绍茗想方设法弥补自己基因的“污点”,却酿成了一场悲剧:大雨滂沱的夜晚,安珀甩门离开公寓,叶绍茗带着千色开车去追,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他脑部受伤变成“金属人”,千色呢,车祸前脑子里就植入了治疗自闭症的芯片,于是便有了两个芯片。伴随物之索隐,情感的冲撞、内心的痛楚呼之欲出——他的公文包里,放着实验基地给安珀的聘书、黑丝绒盒子装着戒指。安珀一句“是因为我等你那枚戒指,等得太久”,揭示情感的症结所在。庆幸的是,千色的记忆逐渐修复,叶绍茗离开前对安珀说道:“她身上,有你母马一样的生命力,破碎了多少次,都活了下来,基因的力量啊……”血脉的传承、精神的赓续生生不息。

  不难看出,“种植记忆”是以爱的名义修复情感、完成自我救赎:先有自我的回归,再有救赎的可能。要知道,物质生活面前,情感才是记忆的“活泉”,AI技术再强大、再进阶,也只是人类操控下的思想模型,就像第六代情绪型机器人“小梦”,尽管日本公司耗费20余年打造,效率极高、尽忠职守,它全身有352个自由关节,精通四国语言,却也只能执行没有歧义的指令,程序中断后所有信息一键清除。正如小说所写:“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是在进步和祸害的两极中间兜转。”张翎很好地写出了这种情感的矛盾和深刻的变革,她擅长动用记忆储存,一头连着童年与故乡,一头连着出走与回归,以书写寻根安放精神。她的书写自带故土血脉,贯穿于“温州系列”“生命力三部曲”(《胭脂》《余震》《死着》),乃至今年中篇新作《赤道之渡》等。在《种植记忆》里,西贡、芒果、河流、葵林,还有安珀家族食堂的钟声《百鸟归来》,都有作者故土的影子,借着声音、味道、通感、景致等,探寻文化差异、人性拷问和精神样态,展现了地域之美和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朝着“深度现实”进击,并为小说文本探索做出的有益尝试。

  “后科幻写作”的可能

  近年来,“软科幻”作品大量涌现,很多老作家频推新作,不少新生代作家也跃跃欲试,以奇崛想象和空间翻转设置未来场景,极易陷入随波逐流和思维惯性之中,导致陪伴式机器人扎堆、代偿性技术泛滥,有悖于文学的根本宗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字编码等对现代生活的介入,从工具向情感过渡,但是写作者切记不能凭空臆想、不可盲目乐观,警惕科技迷信和“反噬”现象,一旦脱离背后的“人”就会走向失序和混乱。正如评论家施战军曾提出的一个观点,“科幻文学应该有科学之核、文化之核,最终通向的是生命之核。”倘若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见AI不见人,不啻于本末倒置;倘若只有故事炫技和应用场景,也是空有科幻之壳。所以,科幻文学是严肃文学的分支,科幻小说的本质还是小说,应跳出动辄机器人介入就是车祸事故、失独家庭、自闭症患者这样的单一情境,看到更深刻、更多元、更普遍的人性困境。譬如,千色担心梦境被拦截而不敢入睡,正是科技介入带来的新问题,从而展现人类根深蒂固的孤独与恐惧,以科幻绳索牵引人心向善,弥补日常生活的遗憾与缺陷。

  作为旅居海外的华文作家,张翎的身份决定了创作的广阔领域,她不断超越和破圈,从逃离、疗伤、救赎,到多维度文化场景,越来越多贴着生活的细节“飞行”。诺奖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长篇历史小说《雅各布之书》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不是身体的行为,而是语言的行为,因为世界是由语言创造的,它的根基也是语言。”无论是巴赫金的多声部复调写作、托卡尔丘克坚持的“星群写作”,还是张翎推崇的“历史重构”,都堪称文学语言的实验。

  此外,张翎令自己的这部科幻小说意象纷繁,绳索、浮木、上岸、毒蛇等,“没想到爸爸血液里的一只蚂蚁,爬到你身上,会变成一条这么大的毒蛇。”以及,钟点工陈阿姨敲饭勺的声音、反复出现的《百鸟归来》音乐,都是诗性的书写。叶绍茗和安珀为千色做康复,难道不是两人情感沟壑的消弭吗?他们关于千色的一段对话,很是耐人寻味:“她可以没有过去,只要有将来就行了。”“记忆不一定让人快乐,但记忆使人完整。你愿意在她的一生里,永远缺失那条河的记忆吗?”可见,“种植记忆”一语双关,点睛出人类内在的荒芜和塌陷:既是借助科学技术的“双翼”还原和保存生命的“精神血库”,同时也是获得完全的尊严和完整的人格。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说过,“我对于想象力的理解是,你要从已经发生的事情出发,勾勒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路线,哪怕你明白自己几乎肯定会犯错误。”夯实科幻文学精神大厦的基石,要善于在体现共性经验和集体记忆上做文章,从现实主义出发,实现文本和语言的双重革新。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近年几部作品来,王威廉《野未来》中初中毕业的保安员赵栋,多年后在机场的隧道里进入了未来;《克拉拉与太阳》中,科学家卡帕尔迪坚信机器人完全可以复制乔西,克拉拉说道:“那里真有一样非常特别的东西,但不是在乔西的心里面,而是在那些爱她的人的心里面。”这句话非常了不起,指向他者的困境。正如《种植记忆》里,千色与父母的镜像关系,当千色恢复视力之时,也正是叶绍茗离开的时候,他要目送女儿恢复记忆和健康,意味着完成了使命,弥补了亏欠。

  学者刘再复认为,好作家只面对人性的真实与人类处境的真实。两种真实,指向同一使命,展现日常的局限与可能,看见世界的不同风景。因此,“后科幻写作”的窗口,依然向着无法穷尽的未来经验敞开,向着心灵深处的困兽展开搏斗。与此同时,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未来已来,当下的每一天都是“准未来”。

  (作者系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 俗能生巧:音乐剧《大状王》何以“粤”来“粤”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