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歌诞生于上海的诗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国歌诞生于上海的诗意表达

来源:解放日报2025-09-14 09:23

  作者:李晓东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已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记忆,何南的叙事长诗《号角》成为这一谱系中的最新成果。诗作以聂耳的成长历程为经、音乐成就为纬,刻画出伟大音乐家和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全书标志意象,最后出场,而又隐于云端,余音氤氲、动人心弦。

  上海,是聂耳人生经历中最为重要的地方。正如《号角》序言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所强调的,“在上海,聂耳找到了他人生的重要舞台。这座繁华都市不仅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视野,更让他有机会和田汉、夏衍等革命先驱相遇相知。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携手并肩,用音乐和文字唤醒民众,传递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聂耳23年的短暂一生中,1930年7月至1932年8月、1932年11月至1935年4月,两度在沪长住,时间达4年7个月。离开故乡后,除短暂赴北平、东渡日本两月即逝外,聂耳全在上海度过。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自发的反抗者到自觉的革命者的飞跃,完成了“谋生为第一需要”到“以解放国家人民为第一追求”的飞跃,完成了单纯的艺术爱好者到革命艺术家的飞跃。《号角》采用诗文相间的形式,每章前的文字类似诗之序言,简略交代背景,精准引出诗章,主要在“叙”;而诗言志、歌咏言,于叙述同时,强化抒情,夹以议论,取法继承《桃花源记》《滕王阁序》《卖炭翁》的体例风格。诗回顾赞扬聂耳伟大一生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他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工作、革命,核心在于体现上海对于国歌作者、对于国歌诞生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长诗名《号角》,源于1933年田汉介绍聂耳入党时,推荐信中写道:“此青年胸中有火,可熔炼成民族号角。”虽然此句未出现于诗中,但全诗无不熔铸这样的精神。正是上海滩的革命之火、艺术之火、民族之火,将来沪避祸谋生的聂耳,熔炼成了以音乐为武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无畏战士。诗中写道:“进步书籍让聂耳生出火眼金睛/他看得出,上海光鲜的背后/是强烈的不平,是血泪的纷纭/进步书籍无疑是聂耳的钙片/他瘦弱的外表下,是铁铸的精神。”

  1915年,《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随之,左翼文化蓬勃而起;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虹口成立,相应地,戏剧、音乐、木刻等各艺术门类的左翼组织,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向导。“偌大的上海有多个面孔/它是革命的前沿,涌动着斗争的因子”,如何把人物具体经历写进诗,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现代派色彩的短诗成为诗坛主流的时候。诗人何南以聂耳学滑旱冰开篇,闲笔带巨笔,引出主人公蜕变的关键。

  聂耳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工作,是繁忙的,也是琐碎的、千头万绪的,如何以诗的话语表现出来?诗人敏锐把握住了聂耳成长的关键,以一个个“引路人”指引着主人公的成长成才成名成器之路。郑易里、黎锦纾、田汉、夏衍、安娥,他们共同的身份,都是共产党员。正是党的引领培养,使聂耳从生活无着的演员、艺人,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号角》第十二章《生命中的阳光,知音田汉》中,作者何南以澎湃的诗句,写出澎湃的聂耳,“聂耳还谈到他对革命的追求/梦想如炬,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渴望强大意志,充实革命理论/语气无论烈焰张天还是溪流潺湲/都令田汉无比震撼/——这是山一样高的信任啊/在白色恐怖下,面对一个陌生人/这些话题如炸药一般危险”。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1934年写的,“静默的雷声”部分化用聂耳的精神导师的诗句,动静相辅相生。低沉的声音下,是岩浆般热烈的情感和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1933年1月底,春意萌萌/这天,原本最寻常不过的日子/却注定让人铭记终生/——这是聂耳的‘生日’/这是人生腾飞的重要节点/每一个分秒都浸透了激动/……赵铭彝和田汉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夏衍是聂耳的入党监誓人/他们的肩上,是伟大的使命/如今,新的血液输入革命的血管/他们的眼睛里,同样的火苗在升腾/室内是封闭的,但感情在喷涌/环境是静谧的,但心在剧烈跳动。”诗人何南用最饱满的激情与聂耳心灵相通,仿佛和读者一起回到那个伟大的时刻。

  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天,是聂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也为国歌的诞生奠定根本与基础。“诗缘情而绮靡”,《号角》既是平实的、质朴的,但同时也是情感激越的,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抒发出聂耳的蜕变飞跃。“从此,聂耳不再是那个聂耳/他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有主义照耀,为党旗而红/他挣脱了迷惘,意志更加坚定/从此,聂耳仍是那个聂耳/那个‘拼命三郎’,那个音乐天才/那个点燃所有人情绪的明星/从此,他心里容纳的人和物更多——/物在黑暗终极处/人在社会最底层。”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凸显出成为共产党员的聂耳怀抱希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和上海这座红色都市,使他走到时代最前沿,唱出时代最强音。

  “晨光熹微中/聂耳渐渐明晰了前行的方向”,这个“方向”,通向民族救亡、通向民族解放、通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于是,《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徐家汇的“小红楼”诞生了。(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漫美学再塑:看三维浪潮下的二维困境与突围

  • 从《聊斋:兰若寺》谈谈拼盘电影如何超越简单拼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