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华
金秋地坛,书香漫溢。作为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为期11天的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22日在地坛公园落下帷幕。本次书市以“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主题,全面升级规模、品质与体验,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跨界融合的文化盛宴。书市期间,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文化活动100余场。(据光明网9月22日报道)
古树下,品读经典、选淘好书;红墙边,听名家讲座,与书友畅谈……北京地坛,作家史铁生思考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如今成为万千读者与自我对话的文化空间。书市选址于此,似乎也指向阅读的本质——既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也是向内审视自我的一次旅程。
网络化时代,阅读资源极大丰富,人们的阅读心态却日渐浮躁。在各种网络推文、短视频的包围下,静心阅读成为抵抗浅薄化、碎片化、同质化的一种方式。当人们穿梭于书市展台之间,指尖掠过书页,神思沉浸于文字世界,袅袅书香便在潜移默化间沁入心田。这种场景在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需要慢下来,需要与文字独处的耐心和专注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如何让人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每一部作品,都凝结着作者对某个领域的深入探索、对人生的独到感悟。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在接收知识和信息,更是在拓展自己的思维认知。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锻炼,最终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更明晰的判断。
阅读是培养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引领我们走进不同的人物世界,见证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抉择与奋斗;历史书籍带我们穿越时空,感悟不同时代人们的命运与情感;科教读物则为我们揭示未知世界的奥秘,激发探索与创新的火花。在日益多元的当代社会,这种深度的共情能力不可或缺,它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人性的探察和对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阅读也为人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思想对话,也与自我对话。一本好书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自我,从中获得慰藉和力量。当我们读到一段触动心灵的文字,总会不自觉地反观自己的人生。这种反思能够帮助我们从庸碌的日常中抽离出来,以更清醒的头脑审视自我,从而实现更有意义的成长。
在热闹的书市背后,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加入读书社群分享阅读心得,都是将阅读融入生活的有效方式。读书可以从兴趣出发,不必强迫自己读什么“大部头”,无论是科幻小说、历史传记,还是散文随笔、科普读物,都可能是那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从自己喜欢读的书读起,才能逐渐找到阅读的松弛感和乐趣。
走进书的海洋,就是走向精神世界更丰盈的自己。当秋风翻动书页,当思想穿越文字,我们在地坛书市,在脉脉书香中,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这或许就是阅读最大的魅力。(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