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学泽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亓汉友教授在书法理论领域深耕多年。在2014年,他便在著作《书法势》中论述书法“势”理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基础;时隔十余年,他持续深化探索,于2025年1月进一步提炼总结,推出《当今书法势理论》一书,推动理论体系实现新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亓汉友教授在理论研究中秉持“熔古铸今”的理念,以“势”为关键突破口,对当代“书法势理论”作出清晰界定:“运用主客观势因素,依相应书法势法创作出的墨迹效果(形),及其带来的感受、思维、联想等(势),涵盖方向、大小、能量等维度。”为让理论更具说服力与实践指导意义,他还通过对历史上广为熟知的中国书法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系统探索“书法势”的生成特点,深刻揭示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目前,该理论已形成“笔法势”“字法势”和“章法势”三大部分,构建起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书法理论框架,为当代书法创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笔法势方面,按照特定书法风格的创作要求,在某一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中,笔法势因素的应用准确到位地完成从取势、攻势到收势的全过程,此谓“笔法到位”,如果笔法势因素足够多,可以称作品“笔法势因素丰富”。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作品中324个字,无字不曲,特别是独立的长横和字的收笔横,基本上全是逆时针笔顺起笔,顺时针笔顺收笔,笔画之间不可避免地均有拐点的存在,是笔法示范的上乘之作。
字法势方面,按照特定书法风格的创作要求,利用相应字法势因素,遵循一定的字法势法,如松紧字法势法、几何图形字法势法等进行字法势创作,即字法势是“结字法则”,如果多种字法势因素能够和谐统一地应用在某一作品中,可称作品“字法势因素丰富”。书法上讲的松紧、轻重、疏密等,就属于字法势范畴。清代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生。”古人的论书中列举了书法中的字法势因素即相关阴阳关系,包括:粗细、疏密、浓淡、干湿(润燥)、长短、方圆、纵横(宽窄)、断连、曲直、松紧。整体而论笔画长短要有变化,结体纵横也要形随其字进行变化。
章法势方面,按照特定书法风格的创作要求,遵循一定的章法势法进行章法势创作。各种章法势因素能够和谐地应用在某一作品中,那么我们称此作品“气息统一”。这一作品如果能够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显现出各种同质章法势因素的攻守关系,那么这一作品就具备了空间特性;这一作品能够体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感和动静、快慢、升降等的节奏感,那么这一作品就具备了时间特性。因此,章法势主要和布局有关。影响章法势中的因素包括各种礼仪要求,比如辈分、官阶、避讳、意识等,并体现在格式、字体、书体等方面。
学习书法,最怕“教而不明其法,学而不得其道”。当代书法势理论,以“势”溯书法本源,对前人书法技法规律总结提炼,搭建起“势理书道”理论框架,提出“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创作新思路,其中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三势”是书法势理论的核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篇书法作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所谓笔法势为字法势之基,字法势又为章法势之基,而章法势、字法势又“意在笔先”。
当代“书法势理论”绝非凭空而生,其脉络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深厚渊源:其核心之“势”,既源自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他在书法专著《九势》中开篇即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将书法行笔技巧提炼为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等“九势”,为“势”的美学与实践奠定根基;同时,该理论对“势”的阐释亦借鉴《孙子兵法·势篇》中:“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的论述,文中更以高崖巨石的画面演示“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内涵,让“势”的意蕴在跨领域的文化呼应中更显丰富。
亓汉友认为,书法源于汉字,所以,书法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失去她一切的耀眼光辉。书法势理论从伏羲女娲阴阳文化谈起,认为自然的阴阳法则是书法的阴阳法则,体现在笔法、字法、章法方面,是书法势的取势、攻势和收势所呈现出的“方圆、粗细、大小、曲直、长短”等势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时代变迁中,书法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毛笔书法的笔法、结构与气韵,仍潜移默化滋养硬笔书法,注入传统美学基因。亓汉友教授的当代书法势理论,以“三势”构建体系,剖析优秀书法美学成因,为理解书法美提供理论范式,更在弘扬书法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实用价值与时代意义,为传统书法当代转化寻找路径。(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