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沙武田
阅读孙志军的新著《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被书中以高清照片精彩呈现出来的那些之前完全不知道的,真真切切存在于敦煌的自然风景、气候环境、河湖湿地、地理交通、道路关隘、生物世界所震撼。我从事敦煌研究也有近三十年时间了,在敦煌工作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有将近二十年,现在每年都要到敦煌三五趟,也算得上是半个敦煌人了。但是当我看到书中揭示出来的自己所不知道的真实鲜活的敦煌“大世界”、敦煌大自然时,仍然有被惊艳的感觉。一下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再次感受到敦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来理解敦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
我和孙志军在敦煌研究院共事近二十年,更有近三十年的友谊,当然他的资历比我老,阅历比我深。他对敦煌历史地理的探究有一种执着,如同他镜头下对洞窟壁画独特的阐释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每听到他穿越“大海道”往返于敦煌、楼兰之间,或在敦煌周边的丝路古道有新的发现,心向往之,这本书应该算是他毕生执着地对敦煌周边历史遗迹和地理实地考察的成果之一。
敦煌,是一个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名和地方,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人类交往的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通道的作用,因此也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融通之地。这样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一定是不平凡的,注定要惊艳世界。敦煌的历史演变及其历史地位,其实是和敦煌自身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敦煌在丝路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可以从地图上直观地显示出来的——99%的人都是从地图中认识敦煌地理位置的——其实这远远不够,只有当你亲自走过丝路的片段才会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孙志军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敦煌摄影和用图像还原敦煌漫长历史的工作,因此本书给我们以最真实的影像呈现出来的、以敦煌为参照点的丝路各条道路上的山、河、湖、泉、植被、动物,令人深切感受到历史时期人们行走丝路的艰辛。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到敦煌与楼兰之间的“八一泉”一饱眼福,也很难踏上历史时期丝路驼队走过的“榆树泉”“崔木土沟”“兴胡泊”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但有了这本书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每每似有穿越的感觉。
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很多值得一生去守望和深思的历史遗存,其中的两关、汉长城及沿途的烽燧就是这样的地方。以我对孙志军的了解,相信他对敦煌任何一个历史遗址和遗迹都怀着敬畏之心,这些都是他心目中和镜头下的历史丰碑。敦煌玉门关和阳关的设置,是汉王朝经营河西的重要举措,而两关的出现,作为国家的口岸和关口,也使得敦煌在汉通西域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以至于玉门关和阳关成为历代边塞文化的象征,在唐诗中被频繁描述。虽然这些诗词中对两关风情的描述想象的成分多,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边塞情怀,以及具有特殊文化关怀和历史记忆的敦煌两关连接中原内地与广大西域的桥梁作用,都是真实的历史。今天游客最多只能到墩墩烽和小方盘城怀古凭吊,发思古之幽情,但要认识两关的重要地位,理解长城、烽燧对丝路的意义,谈何容易。孙志军则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结合他对近现代西方探险家活动的深入研读,再结合历史时期敦煌汉简和藏经洞文献对丝路历史的片段记载,沙海拾珠,将遗址的地理位置、保存状况、出土文物、发生的相关历史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以特殊的方式还原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影像,阅读起来情景感很强,历史的真实性感受很深刻。
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感觉到孙志军对敦煌的热爱超出了我之前的认识和想象。字里画外映现出作者对敦煌历史的迷恋、对敦煌山川地理的崇敬、对敦煌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们都热爱敦煌,此情可共鸣。
敦煌之所以会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愿意用一生相守,除了有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洞窟和那些“会说话”的壁画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更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的感受,也正是历史不同时期古人的认同。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敦煌未建郡之前,当时属于酒泉郡的敦煌渥洼水出天马,成为国家的祥瑞,汉武帝亲自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天马之歌》(或称《太一之歌》)予以夸赞宣传,再联系到后来对“敦煌”二字的解释:“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书·地理志》应劭注)“盛大”二字,通俗易懂,辉煌可见,但又不失其庄严,充分说明敦煌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到了魏晋时期,敦煌已然是“华戎所交一都会”,而且是人们居住生活的乐土,“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后汉书·郡国志》南朝刘昭注,引《耆旧记》)。再到隋代,敦煌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再次被提高,属于通西域“凡为三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裴矩《西域图记》)。到了唐代,对敦煌就更加看重了,“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都会未及于沙州,繁富大出于陇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这些虽然只是出现在正史文献当中的只言片语,却告诉我们古人对敦煌同样热爱,经常不加掩饰地去夸赞,藏经洞文献中还以“善国神乡”给敦煌贴标签——若不热爱,何以若此?
有关敦煌历史、地理研究的专书和文章汗牛充栋,孙志军以完全不同的语言,即影像语言和象征性的写作编排方式,给敦煌的历史和地理一个全新的展现,往往有学术界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冷知识”;至于书中把他的实地考察和敦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图与文,无疑披露了一大批历史地理新知识,因此本书的学术性同样是有保证的。
总之,相信《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的出版是敦煌学相关书籍中的一个“另类”和特例,前无古人;同时我也深信,这本书一定会对更深层次理解敦煌有极大的推进意义;期待孙志军有更多类似的作品出版,以飨学界和社会各界热爱敦煌的人。
(《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孙志军著 王瑞智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