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邂逅”宋朝中秋节

来源:北京晚报2025-10-01 10:17

  作者:刘海永

  中秋,褪去盛夏的酷热,清风送爽,夜凉如水。中秋,亦是稻谷金黄、秋粮满仓,农人望月祈愿、欢庆丰收的日子。作为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承载着团圆与祝福的寓意。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圆、格外亮。直至今日,人们仍会在中秋前后携礼走访亲友,而月饼,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标配”。那么,中秋节起源于何时?在古代,人们也会互赠月饼吗?

  “中秋节”一词始现宋朝

  《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歙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歙豳雅,击土鼓,以乐田唆。” 意为在春季第二个月,白天敲击土鼓,吹奏《豳风》中的雅乐,以迎接清凉、驱散暑气;到了秋季第二个月,夜晚举行迎接寒气的仪式,流程与春日相同。每当国家向田神祈求丰年时,便吹奏《豳风》雅乐,敲击土鼓,以此敬祀田神,期盼五谷丰登。

  《礼记》中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似乎描述了古代帝王顺应自然时序的祭祀礼制——天子在春天祭拜太阳,在秋天祭拜月亮,祭拜太阳在清晨,祭拜月亮在傍晚。由此可见,中秋的起源与古代先农祭祀典礼密切相关。此外,《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大概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具体体现,但与中秋节日本身并无关联。

  直到隋唐时期,中秋才真正发展为一个节日。唐初,中秋赏月、玩月的风俗逐渐兴起,这类活动多见于官员与文人阶层,他们常常在八月十五之夜与亲友相聚,一同赏月、赋诗、饮酒、闲谈。到了中唐,赏月聚会的风气逐渐延伸至民间,普通百姓家也开始盛行团聚、宴饮、祭月等习俗。这一时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杨贵妃化身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广为流传,为中秋节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

  唐代还涌现出大量以中秋望月为主题的诗歌名篇。尤其是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描绘明月升起的壮阔景象,抒发了即便远隔天涯,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深情。这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跨越空间的情感共鸣,意境辽阔温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宋朝文学家蒲积中编撰的《古今岁时杂咏》,收录了54位唐代诗人的93首中秋题材诗歌,内容多为借月抒情,但均未记录节俗活动。

  “中秋节”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宋代文献中。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不过,宋朝的中秋节并不放假。不仅如此,这一天还有一批人格外忙碌,他们并非忙于过节,而是忙于科举考试。自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恢复科举考试后,各州都要在八月十五日举行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八月十五当天,各州郡县及各路转运司均会安排考试。本州贡院仅允许本州及下属各县士人参考,各路转运司则允许寓居当地的士人、有官职的文武举人及宗女之夫等参加。

  贡院附近供士子租住备考的房舍,即便只有一张床的小屋,租金也不低于数十楮(宋代纸币“会子”,因多用楮皮纸制成而得名)。亲朋好友送给参加乡试士子的点心,被称作“黄甲头魁鸡”。用吉祥的名称讨个好彩头,寓意考生能金榜题名、高中魁首。不过,参加地方选拔考试的人终究是少数,他们的忙碌丝毫没有影响普通百姓过节的欢乐与热闹。

  苏轼大概率没吃过月饼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的苏轼彻夜饮酒,大醉后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兼怀弟弟苏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成为宋词中中秋题材的经典之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贯通古今、寄托美好祝福,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

  有学者认为苏轼在中秋节吃过月饼,并以他《留别廉守》中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作为证据。实际上,诗中描述的只是一种带馅的圆形小甜点,并非月饼。“月饼”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宋文献中。《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不过,这里的“月饼”并非现代意义上烤制的带馅月饼。

  宋代确实有一种“团圆饼”,但并非用于中秋,而是作为订婚聘礼。《梦粱录》卷二十“嫁娶”一节提到,当时富贵人家下聘时,除了赠送贵重衣物与珠宝首饰,还需搭配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品。由此可见,北宋的苏轼是吃不到月饼的。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直到明代才开始盛行。明代《如梦录》记载:“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节礼用月饼、西瓜、鲜果、鹅、鸭、肉肘……”

  新酒在中秋节开卖

  宋朝的中秋节,隆重而盛大。中秋前夕,京城里的各大酒店都会用彩绸、花饰精心装点门面,竖起彩绘旗杆,悬挂绣有“醉仙”图案的锦旗。每年清明节前,各家酒库便开始酿酒,到中秋前夕正好开售新酒。

  新酒上市前,酒库会先发布告示,聘请装扮艳丽的官私妓女与乐队,举办盛大的宣传仪式。仪式当天清晨,各酒库的队伍整齐排列,前往州府教场等候点验:队伍最前方,有人高举三丈多高的白布“布牌”,上面写着“某酒库选到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由三五人扶着前行;随后是大鼓与数名乐官,接着是几担样酒;再往后,是装扮成八仙道人的演员、各类“社队”——如鱼儿活担、糖糕、面食、各色市食、车架、异桧奇松、赌钱行、渔父、出猎、台阁等主题队伍。

  到了中秋节当天,全城各处都售卖新酒,百姓争相购买畅饮。刚到中午,各家酒店的酒就已售罄,纷纷摘下门前的酒旗。这一风俗在清代开封仍有延续,光绪《祥符县志》卷五“风俗志”记载:“是日也,凡酒家新酿初熟,例悬彩缯檐额,以告味佳。”与此同时,螃蟹新鲜上市,石榴、榅勃、梨、枣、栗子、葡萄,以及色彩鲜亮的橙子、橘子等各类水果、干果也正值应季,新鲜美味。

  无论贫富俱狂欢

  京师开封的中秋赏月风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满城百姓无论贫富,只要家中有十二三岁以上的孩子,都会给他们穿上成人服饰,让孩子自行出门赏月。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中秋夜,市肆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时秋风送爽,白露微凉,丹桂飘香,圆月皎洁照亮人间。王孙公子与富贵人家,无不登上高楼、临窗赏月,或在宽敞的台榭中设宴,陈列珍馐美食,席间琴瑟和鸣、宾客把酒高歌,彻夜不停。

  晏殊镇守南都时,好友王君玉正在馆阁担任校勘一职。晏殊特意上奏朝廷,将王君玉调来担任自己的签判官。二人性情相投,每日以赋诗饮酒为乐,每逢良辰佳节从不错过。有一年中秋,天空阴沉不见月光,厨房早已备好酒菜,晏殊却迟迟未出面。王君玉派人打探,得知晏殊已就寝,便提笔写下“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两句诗,派人送给晏殊。晏殊在枕上读到诗句,顿时喜笑颜开,立刻披衣起身,安排宴席,召集乐师。到了夜半时分,果然云散月明,众人赏月畅饮,通宵达旦,尽享欢乐。

  普通百姓家会在月台摆设家宴,与子女团聚过节;即便家境贫寒,也不愿错过佳节,宁愿变卖衣物换钱买酒,也要欢度这美好夜晚。中秋之夜,孩子们会在院子里烧香拜月,许下心愿:男孩盼望早日科举高中、功成名就;女孩则打扮得素雅端庄,希望自己能像嫦娥一样美丽,容颜如明月般皎洁。

  御街边的店铺,白天纷纷陈列商品、争相展示自家货物;夜晚则灯火璀璨、光芒夺目,通宵不灭。住在皇宫附近的居民,深夜还能听到宫中传来的笙歌,宛若从云端飘来的仙乐。赏月的游人直到凌晨都不散去,街巷里嬉戏的孩童更是通宵玩耍,夜市也一直营业到天亮。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每年八月中旬的钱塘江潮,比往常更加迅疾汹涌。从八月十一开始,就有人前往观潮,到了八月十六、十八两日,更是全城百姓倾城而出。中秋之夜,钱塘江上还会投放数十万盏名为“一点红”的羊皮小水灯,灯影漂浮在水面上,灿烂如繁星,场面极为壮观。

  宋人还有一些与中秋月相关的说法:若中秋无月,荞麦便不会结果实,他们认为荞麦的生长结果与月亮有关。《岁时杂记》记载:“世传中秋月圆则兔多,阴则兔少。”人们相信,若中秋夜月光明亮,兔子对着月影嬉戏便会怀孕,来年能多生小兔;若海边的老蚌吞吐月影,就能多产明珠。因此,人们捕捉兔子、采集珍珠时,都会以中秋夜的天气来预测收成好坏。(刘海永)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 音乐剧《蜉蝣》:在历史与诗意的交织中,唱出命运的回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