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范小青:写了40年苏州,也没有写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范小青:写了40年苏州,也没有写够

来源:扬子晚报2025-10-01 10:57

  作者:臧 磊

  今年以来,“苏派小说大家”范小青接连出版了四部作品:《漂去漫山岛》《朝去夕来人海中》《苏州故事》和《江山故宅》,有长篇新著,也有中短篇结集。后两部作品与苏州紧密相关,《苏州故事》收录的多为她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而《江山故宅》则是她今年发表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写了40年,一直在写苏州,好像也没有写够。”范小青说。

  时代变迁与写作风格之变

  “《苏州故事》和我的《家在古城》其实是一个系列。”谈起《苏州故事》出版的缘起,范小青介绍说,2022年出版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时,她想起上世纪90年代前后集中写了很多篇关于苏州的短篇小说,于是就从“这些小说中精选一部分,出了一本书”。

  《苏州故事》收录的28篇小说佳作,都是范小青自己挑选的。这些作品不管是文笔还是文章主旨都极具苏州地域特色,书中故事既有老街巷里的家长里短,也有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浮沉。

  “《家在古城》采用非虚构方式来切入苏州古城,勾画的是苏州古城的世纪变迁发展史;《苏州故事》虽然是小说,但我用的却是真地名,园林、街巷、店铺、饭馆……以及各种各样真实发生的社会场景”。在这部小说集里,厚重的历史感,与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被范小青糅进同一片时空,而对一个个社会“横切片”的精细描摹,展现出苏州的当代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幽兰街”10多个卖布柜台,有八九个被卖瓷器的、卖玉雕的取代,从前店内只有布匹撕裂的声音,如今充斥着通过大喇叭循环不断播放的吆喝声,范小青敏锐地抓住这种吆喝声,因为她从中听到的是“改革开放的声音”;而在《旧事一大堆》这篇小说里,有一个在苏州做生意的外地人,想买一座名人故居。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现在。

  范小青的苏州书写,是和苏州城市的发展共成长的。从对老街小巷和老苏州人的关注,到追踪外来建设者的精神状态,从范小青的小说里,总能“看到时代划过的痕迹”。

  在范小青最近出版的四部作品中,还能看到她写作风格的转变。范小青认为,写作其实是写作者和世界的对话。在《苏州故事》小说集里,她听从出版方的意见,补入三篇新作品,让不少读者感到,“后面三篇跟前面的作品不像是一个人写的”。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情节淡化,更近于对“画面”的追求,而近期的作品情节比较复杂,故事性也更强,甚至有了悬疑的意味。在《江山故宅》一书中,悬疑意味更为浓烈:古建筑专家言子陈为课题调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苏州,同时也收到家乡街道的通知,本以为消失多年的老宅却依然存在,踪迹扑朔迷离……

  在范小青看来,现在世界变得非常悬疑了,“我们每天碰到的事情都很难用一个什么真理或者用句什么话去解释清楚,所以,也很难像过去那样去写作”。对于自己写作上的新变化,“我想,和我们现在对时代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有关”。

  事实上,从偏嗜市井生活的小巷故事,到追求“碧螺春”式的淡味,再至近期小说中融入悬疑情节,范小青的写作风格一直在变。而借用类型小说的悬疑元素,更像是她个人和自己的“较劲”。“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不会写故事的,我的小说的情节性是最差的,但是近期,我恰恰在这个方面着力,我想像解谜一样去讲述一个故事,跟读者一起去探索”。

  现实的累积,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

  范小青的苏州书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写作之初,知青、大学生、农民,都曾是范小青注目的题材。1985年初,在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她开始思考如何系统性地深入生活与创作,“作家不能真的坐在家里”,于是她主动走进苏州的居委会体验生活,并在区政府挂职。

  也是在这一年,范小青看到一则消息,潘世恩状元府里的纱帽厅修复后建成了书场,居民可以在里边听评弹。范小青去钮家巷三号状元府实地考察,看到了当时居民在里面听书的情景,同时也看到了状元府里几十户居民那种拥挤、嘈杂的生活状态。

  “后来,我结识了潘世恩六世孙潘裕洽,了解了这座‘三落七进’的状元府昔日的恢弘,与当时我目睹的局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我带来很大震撼。”范小青说,这段经历催生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这部小说成为她的成名作。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范小青“找到了写作的主题”,“我想可能也就是那一天,苏州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我这边打开了一扇门,我走进去以后,就一直在往里走,写了40多年,一直在写苏州的主题,好像也没有写够,到现在仍觉得还可以再写。”

  从40年前的苏州小巷风情小说,到中年时期的“官场小说”,再到《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等,范小青的写作始终立足当下、关注现实。在她看来,文学不能离开大地的滋养,文学的敏感,则在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

  “我们的生活并不会每天都是惊心动魄的,有时候生活是很平淡、很平常的,但是我们的写作要从平淡和平常之下,发现它的不平淡和不平常。”而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要学会热爱生活、用心生活,要善于培养在正常的背后看到不正常的能力,因为不正常才是文学作品的种子。”范小青说。

  也正是这份用心,让范小青始终能捕捉到社会发展问题中的症结所在,同时也让她有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我们写作者有一个仓库,你的库存多少决定了你写作顺利与否。”而这个库存不是哪一次特意采访得来的,而是一直以来每天都在积累的。“在积累的基础上,虚构就有了根底,想象的翅膀就会飞得远飞得高”。

  最近新出的《江山故宅》是没有故事原型的,这个故事是慢慢“养成”的,它的养分就是范小青几十年的苏州写作的积累,尤其是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的创作,对这部书助益颇多。写《家在古城》时,范小青与当地政府、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寻常老百姓等人物零距离沟通,边走边写,“因为那是非虚构写作,你写的每一栋古宅、每一栋旧房子,都必须要走进去,看它是怎么样的。”是它们“给了我一片海洋,我就沉浸在这片海洋里,把《江山故宅》打造了出来”。

  对范小青来说,无论是老苏州的古街旧巷还是新苏州的高楼大厦,苏州城再如何日新月异,它的文化底蕴一直都在,“一直影响着新老苏州人,一直存在于我们中间”。而苏州人内敛而坚韧、传统又开放的精神,始终弥漫在这个地方,也弥漫在她的关于苏州的作品里。(臧 磊)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仙侠剧和爽剧齐飞的时代,武侠剧凭啥脱颖而出?

  • 《暗潮缉凶》:风格杂糅,面目模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