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求史诗性——从《嘎达梅林》说开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追求史诗性——从《嘎达梅林》说开去

来源:文汇报2025-10-04 08:08

  作者:陈漱渝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呵,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记得高中毕业那年,不满十七岁的我曾为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而痴迷。“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职(掌握骑兵卫队)。这首歌以“鸿雁”迁徙起兴,歌颂了一位蒙古族的民族英雄率领民众跟王爷、军阀抗争的故事。年少无知的我曾在幻想中将这首叙述作品改编为宽银幕电影。片头自然以这首民歌的旋律作为序曲,画面上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一群起义者骑着彪悍的骏马奔腾而过,手中挥舞着蒙古族的环刀和弯刀……这个约七十年前的梦想,至今仍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

  我看到有些介绍文字,称《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但传统的史诗(epic)概念,是以马克思对希腊史诗的论述为依据,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范例,以古传性作为特征,是人类社会童年期的产物。《嘎达梅林》虽然是一首以马头琴伴奏和五声音律演唱的叙事民歌,具有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多方面的价值,但取材于1929年发生在科尔沁草原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距今还不到一百年,还只能视为一首具有史诗性的长篇英雄颂歌。不过,从广义而言,凡以重大事件为题材,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可视为现代史诗,如国产经典《东方红》就被定性为音乐舞蹈史诗。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具有史诗的传统,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其中《格萨尔王传》超过一百万诗行,两千万字,至今仍在传唱,是世界仅存的一部“活形态长诗”。对这篇史诗的研究,开创了一门特有的学问,简称为“格学”。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彝族、畲族等,也各有各的史诗。

  汉族有无史诗?这是一个看法分歧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神农架及周边地区发现一部名为“黑暗传”的手抄本:“先天只有一团烟,黑黑暗暗漫天边;有一老祖叫黑暗,天下事情他总管”。这首三千行的长诗涉及盘古、女娲、炎黄等十六位神话人物,以及九次洪水,三次开天的传说故事,通过击鼓艺人和民间薅草锣鼓的说唱流传。2002年整理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学术界对《黑暗传》的性质持有异议,因为这部作品成型于明清时代,文本有残缺,内容掺杂了东汉时期才产生的道教和两汉时期才传入中国的佛教元素,应该视为地区性的民间神话叙事诗。因此,《黑暗传》能否视为汉族的古老史诗,学术界尚无定论。

  在汉族的文化史上,史诗这种长篇叙事诗的体裁相对匮乏,或暂付阙如,是个事实。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对此的解释是,汉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黜”,有贬低排斥之意。《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反对谈鬼神怪异之事,是妨碍汉民族幻想丰富的原因之一。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将epic译为“故事诗”,认为“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其他学者——如蒋智由、王国维等也有类似看法。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中则持有异议。他认为“神话的历史化”和“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是导致汉族史诗缺乏的原因。不过也可能有些史诗缺失了,如《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蚩尤》,所以还不能断言汉族无史诗。简而言之,目前中国史诗研究界有三种意见:一,汉族无史诗。二,汉族有史诗。三,汉族的史诗不为主流文化所重视,只零散遗存在《诗经》《楚辞》一类古代典籍当中。如《大雅·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故事。《商颂·玄鸟》,描写简狄吞下燕子卵生下商族祖先的传说。

  不过,认为汉民族想象力贫乏是史诗匮乏的原因,这恐怕需要进一步探究。一个缺乏神思冥想能力的民族,能创造出《搜神记》《聊斋志异》这样的志怪小说,能创作出《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神魔小说吗?更不能以有无史诗作为文化整体高低优劣的主要标准。文学体裁十分丰富,如同花圃中群芳争艳,各美其美。恩格斯指出,荷马史诗产生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页),那么史诗就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与其在“史诗”的概念上困扰,远不如丰富当代文艺作品的史诗性。

  我认为,史诗性应是优秀作家应有的价值取向。其特征不仅体现于它的宏大叙事,而必须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英雄精神。

  史诗是虚构的口头文学,但也有其历史内核。比如我们能从《伊利亚特》中看到古希腊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型时期的铁器、陶艺、造船、建筑和炮楼。个人创作也可以具有史诗性。比如巴尔扎克就自觉承担了“法国社会书记员”的使命,从他的《人间喜剧》中可以了解到1816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从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可以了解到俄国农民革命的力量与弱点。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

  “有着时代的眉目”,这正是史诗的基本属性。鲁迅作品也可称为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史诗”,其认识意义不亚于任何一本相关的百科全书。

  民族性的核心是独特的文化特质,它反映在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之中,成为该民族能够凝聚一体,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体现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最近大力弘扬的抗战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必胜信念的集中体现。“诗言志。”史诗性作品应该以弘扬这种民族的优秀品质为精神原则。

  英雄性是史诗的重要标志。史诗、英雄、战场经常三位一体。但古代史诗中的英雄多半具有神性和半神性,他们气概非凡,血统高贵,其行为通常与战争相连,但有些也具有“凡人性”,其伟大与局限浑然一体。如《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就是一位以群体利益为重的“凡人英雄”。当代英雄应承续史诗中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广阔心胸,其精神内核体现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无私奉献,在平凡中显示出非凡的气质,成为民族的脊梁和坐标。他们的事业无须借助宗教和幻想来进行渲染,能造福于生者,启迪于后人。

  当前,国际秩序呈现出多极化格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进程当中,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中国成立后,无论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文艺类领域,都出现了不少史诗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形象性的历史记录,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史诗小说化”,也成为了一种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文艺因时而兴。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起。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当代文艺家,应为时代留下史诗性的作品,为人类创造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的史诗性作品,就是将来的历史性借鉴。(陈漱渝)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 音乐剧《蜉蝣》:在历史与诗意的交织中,唱出命运的回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