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北大獾
在今天改编三国故事,尤其是提供一种别样的曹操形象,无疑是困难且危险的,因为我们对曹操似乎已经过于熟悉。在文艺作品中,最典型的曹操形象是奸雄,既奸且雄,这最终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定型。而长期以来,一直有文史专家为这样的曹操形象鸣不平。譬如大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有文章《替魏武帝辩诬》,就认为曹操是“绝代的英雄”,对他的批评源于社会认识程度低,不能认识英雄。人说曹操有“废汉自立”的野心,他却说曹操早有这种实力却不为,对汉朝的尊奉“已经是过当的了”,还将曹操与诸葛亮并举,认为二位都能兼做“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是封建时代的光荣。
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
由此观之,过去的评价不外乎这两种:要么奸雄,要么英雄。评价的标准则来自是否采信若干贬低曹操的史料,以及是否站在汉家正统的立场。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曹操的概括是“可爱的奸雄”,也是奸雄一路。我本来以为在他创作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里,曹操应该还延续这样的形象。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影片里的曹操却是一个天真烂漫、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三国演义》里大肆渲染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是不见踪迹,反而还多了一条和曹操不离不弃、名叫麦子的小狗,甚至“是否要迎接汉献帝”这样的议题,曹操都要和小狗商议,小狗离世之时,他更是充满难舍的温情。
电影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气质,却又延续了历史的框架,于是为了维护这个全新的曹操形象,就只好抹去他在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表现。这集中体现在汉献帝密传衣带诏给董承的情节上。历来的讨论集中于究竟是汉献帝的确有密诏传给董承,还是本来没有密诏,这只是董承在反抗曹操失败以后的假托。
易中天的改动可谓非常大胆:电影里确有衣带诏存在,可却没有明确的指令。汉献帝原来写作:若彼不臣,持此诏,诛杀曹操。可是董承(片中满脸阴险的坏人)却撕掉了第一行,变成直截了当的指令:持此诏,诛杀曹操。因为有“若彼不臣”的前提,君臣之间的嫌隙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场误会,一切都是坏人的挑拨。
片中,对曹操跋扈的指控只从董承口中说出,仿佛是一种构陷;董承被杀的情节也采用了一种无厘头的方式——曹操率领众人围住董承要问个究竟,他却一副居高临下的不屑姿态,不仅烧掉衣带诏,还想扬长而去,只留下满脸惆怅的曹操。最终,许褚按捺不住,激愤杀人。董承为何会死呢?大概是因为没有礼貌吧。
这还不够,在得知汉献帝可能发布衣带诏以后,曹操陷入了精神危机,往日里君臣相得的画面一一重现。袁绍添油加醋说:“从你怀疑那刻起,那个人在你心里,已经死了。”于是曹操破防了。直到官渡之战陷入危难之际,汉献帝亲临前线向曹操表白心迹,说他九岁当皇帝,受了太多委屈,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心了,何况衣带诏还有前半句。曹操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要杀我,而是要考验我啊。至此心结解开,君臣同心,共破袁军。看到这里,换作是我破防了。
生为曹操,我很抱歉
这样的剧情设计,不仅在历史上绝无可能,在艺术上恐怕也并不高明。电影虽然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新颖叙述,却无视自身制造的重重矛盾。片中的曹操仿佛一个从现代穿越进入曹操体内的少年,既无力阻止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行为,又发现历史的进程不会改变,但他内心有个声音却一直在呐喊:这不是我,我很无辜。要不是看了电影,我实在无法想象会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如何表达这种情结呢?也许是“生为曹操,我很抱歉”吧。
作为一个对于平行宇宙设定向来毫无兴趣的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第一次让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这是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允许产生不同的结局,那会让人心安许多。那样一来,电影对于曹操个性的改编,既不会让成年观众感到无法自圆其说,也不会让少年观众产生错误的认识。
当然,我并不是说改编三国故事就必须如实呈现历史真实,或者顺应大众的文化记忆,我所说的错误认识是指,我们不该试图叫少年相信:三国的故事就是好人和坏人的战斗,手握最大权力的杀人者其实是憨厚的好人,被杀的则是活该被杀的坏人,谁让他搞阴谋诡计呢。没有权力的少年皇帝太委屈了,幸好遇见心意相通的好人,化解了误会,才终于二人携手赢得胜利。掩盖权谋的正义,无视残忍的委屈,这会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对汉献帝的描摹更具匠心
其实,《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非粗疏之作。其对于古代器物、服饰的用心呈现,时时给观众以美的感受与启发。而易中天的文学与文化修养,也常有让人赞叹之处。曹操和袁绍少年时抢新娘的恶作剧,被改编成电影开篇抢器物的段落,保留了曹操大喊“贼在这里”以激发袁绍的核心设定,以此象征二人在个性与能力上的差异。影片还借助袁绍以四州美食招待曹操的宴席,既表现袁绍的奢靡和傲慢,也传递大战在即、剑拔弩张的紧张感。这些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
更具匠心的是对汉献帝和袁绍的描摹。此前从未有三国题材的艺术作品会给汉献帝以如此浓重的笔墨,将其童年时代曾经表现出来的勇敢移到成年以后的官渡之战,给这样一个不曾施展抱负的皇帝以想象中的高光时刻。而在延续《品三国》中对袁绍愚蠢、固执和狂妄的评判以外,电影也同样表现出袁绍毕竟不同流俗的贵族气概。可惜的是,电影在强化二者艺术形象的同时,却又大大弱化了最重要的曹操形象。而归根结底,塑造曹操形象的失败,也就意味着三国故事开篇的失败。(北大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