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10 17:52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 周仲谋

  《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系列影片的收官之作,承接了前两部《雄兵出击》与《存亡之战》的情节脉络,讲述了铁原阻击战结束后,中朝双方在谈判桌与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浴血奋战最终迎来和平的故事。影片采取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结合,力图最大限度地呈现志愿军将士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但也存在视点分散、叙事仓促等方面的问题。

《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

《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与前两部相似,《浴血和平》同样采用纪实与虚构相融合的叙事方式,既呈现朝鲜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人物,也塑造了虚构角色。影片从“谈”与“打”两个维度展开叙事,双线并行、时有交织,最后归拢于停战协议的签订与和平的到来。电影歌颂了为国家安宁与人类和平英勇牺牲的英雄,凸显了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幸福生活的核心主题。

  在和谈线索上,影片通过敌方多次蛮横要求调换座位、提供虚假数据资料、傲慢无礼的言行、枪杀我方警卫排长等一系列事件,以及我方沉着冷静的应对,表现了我方谈判团队的睿智、冷静、坚韧与忘我精神。在战争线索上,则借助枫川里高地争夺战、反击敌人“绞杀战”与“细菌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激烈的战争场面,刻画了志愿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

  影片善用对比手法,揭露敌方的嚣张狂妄与对规则的破坏,反衬我方人员和平谈判的诚意、对国际规则的遵守。例如,翻译队队长林月明与工作人员用石头摆出和平鸽与英文“Welcome”字样,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热爱和平的立场。而联合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却认为是在向他们“叩首”,甚至将直升机降落在和平鸽图案上,态度极度傲慢。谈判过程中,敌方代表更是狂妄至极、胡搅蛮缠,甚至提出要把鸭绿江划为“三八线”的无理要求,还在会谈中无礼地喝冰镇可乐、扔纸鸽子,公然践踏中立区不准开枪的规则。与之相对,我方人员始终坚持立场、据理力争,在遵守规则、捍卫和平的前提下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和平愿景。第二次摆出和平鸽图案时,敌方直升机便不敢再降落在上面。这一对比清晰地呈现了双方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表明无论是谈判还是战场,敌人都未能占到便宜。

  在两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基础上,影片还采用“因事设人”的手法,通过人物工作变动的调度串联起两条线索上的相关场景与事件。例如,李晓调到翻译队,见证了朝鲜停战谈判的整个过程;孙醒伤愈后去了枫川里的连队,结识了张孝文,并与李晓重逢。吴本正与张孝文则串联起战地医院、朝鲜北部补给线、坦克学院、金城战役等场景。这种依托事件与场景需求来安排人物行动轨迹的叙事手法,把朝鲜战争中后期的诸多重大事件和场景有机串联在一起,如一条丝线串起散落的珍珠,增强了整体叙事性。

  不过,由于影片在叙事内容上贪多求全,涉及事件较多,不得不在诸多情节上平均用力,导致叙事视点分散,对不少事件的呈现流于表面,点到即止,缺乏充分展开,整体节奏显得急促。对重要战役的表现,也多为片段式截取,情节之间的连贯性不强,叙事不够紧凑。

  此外,除了李晓、林月明等少数主要角色以外,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未能深入展开,有些浮光掠影。为了安排一些人物的结局,他们牺牲的情节显得过于突兀。例如,孙醒作为贯穿“三部曲”的核心人物之一,历经松骨峰战斗、铁原阻击战、曹川水库战斗等一系列激烈战争,甚至曾在卡车行进中击毙两名敌军狙击手,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然而,他却在中立区近距离质问美国军官布尔时,竟然转身背对敌人,被其从背后开枪射杀。除非刻意求死,否则这一行为与其一贯的谨慎作风严重不符。影片创作者可能也知道该情节有悖常理,试图假借张孝文之口解释“他是要当面把心里的怒和恨告诉敌人”,但这一解释显然是牵强的。另一位角色赵安南,身为一位具备精湛驾驶技术与丰富战斗经验的爱国华侨,其身亡原因是在驾车运送物资途中,路旁一枚“哑弹”意外爆炸。如此巧合的情节安排,使得该角色的结局显得过于人为。

  影片在叙事上的仓促,或是为了给情绪渲染留出充足空间。影片多处运用情动策略,以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其一,以激动人心的演讲感染观众。如李克农初到朝鲜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强调此次和谈与清末不平等条约的本质区别,有效唤起观众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片尾张孝文获得表彰时朴实而真挚的发言,是对无数普通战士贡献的高度肯定,升华了无名烈士的伟大精神品格。其二,以英雄牺牲激励观众。如警卫排长姚宗祥宁死也不违反“中立区禁止开枪”的规定,小护士张娟为十几位鼠疫病人吸痰感染去世,黄继光张开双臂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唤起观众强烈的共情与崇敬。其三,以人物真切的情感起伏变化打动观众。如李晓与林月明在失去战友后的相互慰藉和扶持,展现出她们柔软而坚韧的内心,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其四,借助细节呼应铺垫情感。如红色小石头、写有黄继光名字的纸条、举起的手臂、破碎的血衣等细节,通过意向前后呼应,强化了英雄视死如归的精神,感人至深。

  “情动”作为电影的重要叙事机制,有效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参与,保障了影片主题思想的有效传达。尽管本片在情动策略的运用上偶显过度,但从整体共情效果而言,仍可谓成功。

  《志愿军:浴血和平》面对情节繁复、人物众多的创作难题,通过双线叙事和情动策略的结合,以影像画面深刻阐释了“和平是怎么来的”这一历史逻辑,弘扬了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契合国庆期间广大民众的观影需求,有效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和爱国热情,为《志愿军》系列“三部曲”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周仲谋)

 

  《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

  • 重排《屠夫》:阐释沉重历史要把握好艺术分寸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