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古典学需要艺术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为什么古典学需要艺术学

来源:解放日报2025-10-12 09:43

  作者:朱生坚

  古典学的核心在语文学,而历史上第一个以“语文学学习者”自命的现代德国学派创始人沃孚(F.A.Wolf,1759—1824),对于语文学被“限定于仅文献研究一域,排除文艺鉴赏”颇为不满,“顾犹怅怅”(《西方古典学术史》)。他心目中的古典学(Alterthums-wissenschaft)应该是“古代事物之科学研究”,包括文献、考古、历史、艺术在内的综合性研究,涵盖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且不说历来有不同的主张,就说当下,在“文科危机”之中,古典学界还有人轻视文学、艺术,不管有意无意,在文科内部互相排挤踩踏,这就很不好了。那么,为什么古典学需要重视、研究艺术,需要有艺术学、艺术理论?

  其实,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的问题,因为古典学本来就包含了文艺鉴赏和艺术理论。在古代人的政治、教化和生活世界中,有各种文艺活动。在对王公贵胄子弟的基础教育中,中国古代有“六艺”,西方有“七艺”,包括音乐、舞蹈、诗歌、辞章等等。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的第一编“雅典时期”,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诗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修辞学、语法学,大部分都与文艺相关。今天成为古典学研究对象的经典文献,有很多对于文学、艺术的讨论。说到这里,特别遗憾的是中国先秦的《乐经》失传,只留存了“五经”,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了与“礼教”相辅相成的“乐教”;然则祸福难料,中国历代还是产生了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其中有不少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典学倘若以经学为正统,也不能因为《乐经》的失传,无视如此丰富的传统艺术,从而轻视、排斥艺术学。

  道理和事实都非常清楚,可又没这么简单。一部分古典学学者轻视、排斥艺术学,这种现实状况使得“为什么古典学需要艺术学”成了一个问题。而古典学轻视、排斥艺术学,好像也有它的道理,概言之,大致包括语言、文字与形象之争,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认知与创造之争。

  语言、文字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真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语言基础是古典学的“看家本领”。古典学主要通过文献材料探究古代文明、古代人的生活世界。而艺术学所关注、研究的艺术,总是要诉诸感性形象(看似无形的音乐也有“音乐形象”)。相对于形象而言,文字具有更强的准确性、稳定性,便于保存和传播。但是,从古至今,各种形象(包括符号、标识、信号等等)也在现实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今天,技术大大改变了形象在记录、保存和传播中的劣势。且不说全世界还有13%以上的文盲率,就是在识字人口中,也有很多人更愿意通过形象接受信息;而艺术形象更带来情感上的交流,可以传达“无以言表”的复杂感受。此外,语言、文字终究是对世界的抽象,而形象更为直接地呈现着生动、鲜活的世界。总之,在这个图像时代,那种语言、文字对于形象的优越感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迷之自信”。

  跟所有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样,古典学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后者不断提供更加先进的工具、手段,来从事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古典学也跟其他学科一样崇尚客观性,来保证“科学性”,把主观性等同于偶然的、任意的、不严肃的,是要在研究中竭力避免的。即便以艺术史学为基础的艺术学同样也注重客观性,而在古典学看来,还是免不了沾染了艺术所固有的主观性。但是,人终究是主观性的人,人所认识到的首先就是非物质的“心灵现实”(或者说现实在心灵中的“镜像”);初步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人的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生活”。自从十九、二十世纪以来,思想界越来越认识到了科学主义的弊病,与无意识、非理性一样,主观性也逐渐得以正名。人的主观性不容抹杀的根本理由在于,“上帝在创造的时候,最大的赠品,最伟大的杰作,最为他所珍贵的,就是那自由意志”(《神曲·天堂》第五篇);哪怕作为一个必要的假设,人也必须有意志自由(康德),惟其如此,才可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类正在进入的AI时代,总体来说是一个极端客观性的时代,更有必要在各个学科中适当保留、维护人的主观性,让这个时代保持平衡,古典学也不例外。

  古典学奉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准则,要求在认知和阐释中,“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这当然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此同时,对于经典的注疏、解读,实际上也要求发挥真正的创造性的洞见,否则也会“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也”(鸠摩罗什)。换言之,古典学的认知和阐释中就包含着创造,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创造。相较之下,艺术必须是一种创造,但是它同样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再现,或者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模仿”,不只是模仿一个现成的“造物”,更是模仿自然界的“创造”。艺术学则是对艺术这种创造的认知。把艺术学纳入古典学之中,有助于“一本正经”的古典学更进一步焕发出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毕竟,古典学之所以要去认知古代世界,最终也是为了创造现实的、未来的世界。

  总之,古典学实在没有理由轻视、排斥艺术学。

  归根到底,一切学术的合法性都来自它们是否/如何服务于生活。德里达说,“生活,按照定义,并非人所能学会的东西”(《马克思的幽灵》)。学会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古典学想要充分认识古代人的生活世界,从而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很有必要把艺术学作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古典学和艺术学都必须服务于时代。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九封信里说:“科学(按即哲学)与艺术两者都效忠于时代精神。”为了更好地“效忠于时代精神”,古典学也需要比它更直接地“接地气”的艺术学,正如艺术学需要古典学的支撑一样,这将会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2021年5月24日的访谈中,刘小枫教授说:“古典学重在培养人的品格和人的修养。”按照萨义德的说法,以语文学为核心的古典学应当是人文主义的典范。现如今所谓“文科危机”是一种表相,一种征兆,其根源和实质是AI时代的“人的危机”。人是一切艺术的真正的核心,从人文主义的立场看来,古典学为了应对这场“人的危机”,也需要艺术学,使之更加充满人的气息和生机。(朱生坚)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林火山》:沉溺于长夜,消融于黑暗

  • 《志愿军:浴血和平》:双线叙事与情动策略的并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