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读《李寄斩蛇》:“勇者斗恶龙”叙事的复杂内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重读《李寄斩蛇》:“勇者斗恶龙”叙事的复杂内涵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16 09:42

  作者:黄西蒙

  《李寄斩蛇》是东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的名篇,编撰者干宝收录这一来自民间的故事,或许是觉得它离奇怪异,也可能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若将《李寄斩蛇》视作普通的冒险故事或英雄传说,恐怕低估其深层次的价值。隐藏于故事背后的复杂内涵,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探究。

  李寄的家乡出现了一条骇人的蟒蛇,十分恐怖,危害乡里。这条长约七八丈的巨蛇盘踞在山洞里,一旦缠上某个人,那人就难逃一死。巨蛇还有通灵的本事,给百姓托梦,让他们献上十二三岁的女孩子。百姓无奈,只好照做,但寻常人家根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遭难,只好找了一些婢女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子做祭品。但即便如此,巨蛇还是不满意,一连吞吃了九个小女孩,还要继续祸害百姓。故事中的李寄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小女儿,也不能给父母延续香火,就主动表示愿意去当祭品。见到巨蛇,李寄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宝剑与猎狗,与巨蛇搏斗起来:先是猎狗咬伤了巨蛇,李寄又挥动利刃,斩杀巨蛇。

  这个故事看似寻常,细究起来却很有深度。巨蛇看似是灵异妖物,实际上却是萦绕在古代民众心头的压迫者的象征。在古人眼中,蛇不仅具有强悍、可怖的力量,也很神秘,行踪莫测,让人不寒而栗。耐人寻味的是,本来应该由官府出面解决的蛇患,却让百姓独自面对,甚至要通过献出女孩子的生命来保全家人。这不仅是官府的失职,更是社会秩序混乱的表现。当民众只能借助灵异力量来对抗灾厄时,官府往往也会从保护者变成压迫者。可以说,《李寄斩蛇》中的官府角色,与巨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体两面的,它们让百姓畏惧,要谋害百姓的性命,才能维系自己的生存。只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百姓也好,作家也罢,是无法直接言明这一点的,只能借助文学手法进行象征与隐喻。

  百姓向巨蛇献祭,本质上就是被权力驯化之后的民众为了生存而被迫作出的牺牲。尤其是当献祭成为一种规则、制度时,百姓就只能被掌权者欺压,任由他们索取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李寄斩蛇》中的祭品不是金银财宝、锦衣玉食,而是最心疼的骨肉——如此文学设计,就是古代普通人对官府压迫乃至封建专制的控诉。李寄的形象因而显得愈发珍贵。她来自民间,又具备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反抗能力。“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猎狗也好,宝剑也罢,她使用的抗争“工具”,也不是多么稀有的东西,前者是为百姓看家护院的伙伴,后者是最常见的武器之一。李寄本身也没有什么魔力,全凭两件常见的“工具”,就斩杀了压迫者,可见其武艺之高,力量之大。这当然是文学的夸张,但也是普通人的情感寄托。

  正如后来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等作品中控诉封建时代“吃人的体制”,《李寄斩蛇》对压迫者的控诉与批判也是很有深度的,却没有那么直接,采取了隐晦的表达方式。古代百姓自然不敢写出什么“斩龙”的故事,但在古老记忆里的蛇的形象,却可以很好地满足替代的功能,以“斩蛇”来隐喻“斩龙”,其实就是在控诉压迫者的累累罪行,为民众的生存与尊严而呐喊,甚至幻想可以战胜压迫者,实现彻底的自由与解放。

  或许是因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常常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在大一统时代的对封建皇权的绝对服从性被消解,一些受压迫者也像昔日的陈胜、吴广一样,心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想法,渴望在乱世振臂一呼,成为新的掌权者。这种深层的隐晦心理,作为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也表露在《李寄斩蛇》的故事里。李寄在杀掉巨蛇后,走上了人生巅峰,也改变了家人的命运——“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李寄竟然从百姓的孩子,实现阶层跃升,一步登天,荣膺王后之尊,跻身新兴贵族之列。

  若没有这样的故事结尾,《李寄斩蛇》就是个“勇者斗恶龙”的故事,这在古今中外的传奇故事里并不少见。但它却在“勇者斗恶龙”的基础上,增加了“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悬念,这极大地提升了文本叙事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李寄与漠视百姓生命的官府融为一体,还能为百姓伸张正义吗?当反抗者被招安,当边缘人成为掌权者,还能继续抗争、继续呐喊吗?在这背后,正是植根于民间的某种朴素认知:人都不想被掌权者欺压,却又渴望自己成为掌权者,起码能被权力庇佑。这是一种妥协的观念,是不彻底的反抗思想。这也是古代农民起义者即便成功,也无法真正为百姓带去解放的深层原因,甚至多数人也不会归咎于抗争者,只会遗憾自己不能跻身胜利者的队伍,不能从新的利益集团里分一杯羹。

  《李寄斩蛇》最深层的内涵正在于此,它引人深思,也令人警醒。若斩杀恶龙、巨蛇的英雄最终成为新的压迫者,这样的抗争无疑是失败的。古代史上的刀光剑影、明争暗斗,往往就围绕这反复出现的“权力循环”而展开。只有“李寄们”彻底放弃封建思想、摧毁压迫体制,才能将自己、将民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黄西蒙)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暗中的“声音之旅”:当声音成为心灵疗愈的新媒介

  • 《民与美》:探寻生活美的真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