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小辰
被同学们起哄“在一起”,不愿意却不敢说出来;地铁里被冒犯,回到家只听见“下次自己小心点”;家里添了弟弟妹妹,老大明明还是孩子,却被迫自动懂事……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孩子每天面对的真实困境。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该继续做被动的“被管理者”,还是成长为能主动“管理自己”的人?
青少年教育专家方刚最新的三本青少年心理成长小说,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三本书切入的,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三种日常:身体的自我管理(《奔跑的少女》)、操场上的协商与规则(《操场保卫战》)以及亲密关系中的尊重与同意(《男生和女生》)。它们从真实情境出发,为孩子铺就一条“从被管到会管”的实践之路。
《奔跑的少女》聚焦“拿回身体与生活的主动权”。故事不靠“正能量”掩盖创伤,而是诚实呈现少女的恐惧与羞耻:地铁遭遇“咸猪手”时身体的僵直、因弟弟出生而自觉“不该再麻烦父母”的隐忍。但它不止于呈现——女孩开始自救,从学习跑步起步:微屈膝盖、控制步幅、规范摆臂、调整呼吸。她在房间反复练习,第二天再上路实践;她逐渐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不盲目比拼速度,只跟随自己的节奏。
《操场保卫战》诠释“从被管到会管”的实践。学校以安全为由关闭操场,甚至推出“午休不许上厕所”的荒唐规定;孩子们的情绪逐渐转化为行动:提出问题、收集意见、撰写《重返操场安全承诺书》,在班会陈述投票,争取家长联署支持,并依据结果复盘调整。勇敢被重新定义:它不是吼叫与顶撞,而是在规则中协商、在挫折中调整、在团队中担当。最终班级以“试点”方式赢回操场,凭借自主管理维护秩序。这不禁让人反思家规与班规:与其用“听话”捆绑孩子,不如共同制定规则、签名承诺、一起负责。
《男生和女生》把“喜欢”放回“尊重—沟通—同意”的框架里。操场“婚礼”的玩笑在泪水里戛然而止,提醒我们:好玩不能替代同意;公开告白再热闹,也不能替别人做决定。书里给了一套好用的话术:“我感受到……我需要……我愿意/我不愿意……”——简单、直接、体面。它没有妖魔化恋爱,只是教孩子把“表达”与“边界”并排,把“喜欢”与“负责”并排。对于父母和老师,这也是最该补的课:别拿“都是为了你好”盖过孩子的感受,更别用围观当作参与。
角色有血有肉,情节贴近真实,每个困境最终都导向成长的方案。它刷新了对性别的刻板认知:男孩的勇敢可以是协商与克制,女孩的坚韧可以是速度与边界;亲密不是讨好换认可,而是双向的尊重与同意。它也把我们大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拉回日常:倾听在建议之前,解释在命令之前,规则在处罚之前。
青春谁来做主?这套书的答案清晰有力——让孩子做主,但不是让孩子独自承受。成人要做的是把方法交出去,把边界说清楚,把责任分担好。这正是“赋权教育”的核心,也是“猫头鹰”的启示:不喧哗,不刺眼,却默默照亮前路,助力每一步都走得更稳。(陶小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