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烟火气与人情味回归——对于县城文学的观察与期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向烟火气与人情味回归——对于县城文学的观察与期待

来源:文汇报2025-10-22 09:01

  作者:顾奕俊

  “县城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窗口,也是具有烟火气、人情味,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泉源。”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近期所言,无疑是对“县城”与“文学”之间关系的凝练描述,同时也在向众多写作者传递富于启示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对于“县城”与“文学”的观察与想象,对于“县城文学”与“文学县城”的辨析与创造,首先需要回到“‘县’场”,回到“‘县’场”本应具有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颇具意味的是,为何要关注“‘县’场”,以及怎样回到“‘县’场”的“人间烟火”,也间接引申出了晚近国内文学创作有关“县城”与“县城青年”的一个显豁问题,即:现实层面与文学层面的“县城”“县城青年”存在明显的结构错位。包括当前因一类陈旧的、阴郁的、黯淡的美学风格而在网络社交平台受到热捧、模仿的“县城文学”风,一方面这类潮流呼应了新世纪至今县城文学书写的突出特征,但此类特征呼应又是对现实社会正形成新变的“县城”与“县城青年”的背离。

  而如果将视角转至改革开放初期,其时一批聚焦县城青年而书写的文学作品恰恰首先立足于对同时期县城面貌与青年状态进行追踪定位。1982年,《收获》杂志第三期刊发了后来为路遥赢得广泛声誉的小说《人生》。《人生》及之后由导演吴天明执导的同名电影的热映,某种程度而言也将生机勃勃、富于野心而又颇具才干的高加林引申为上世纪80年代县城青年群体的显豁象征。其实,那又何尝不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语境下县城的气质描摹呢?

  饶有意味的是,2008年,《收获》春夏季长篇小说专号重刊了路遥的《人生》,同期还推出了路内的《追随她的旅程》。由《人生》到《追随她的旅程》,事实上也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县城青年书写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次第展开的逻辑框架。路内的《追随她的旅程》从1991年“一个衰老的县级市”戴城说起,18岁的技校青年路小路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寂寞与喧嚣并存的戴城,他肆无忌惮却又惶惑徘徊的县城体验与青春记忆也暗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转型期。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耐人寻味的,却又是对上世纪90年代一类县城青年生存境遇的揭橥:“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对于90年代小说内外的县城青年而言,他们都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寻找”的背面也可能预示着“出走”。三年后的2011年,阿乙在《人民文学》第11期“非虚构小说”栏目发表了中篇小说《模范青年》。这是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故事:小说叙述者“我”与警校同学周琪源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同一个县城公安局工作,“我”不甘于接受一眼望到头的乏味生活,选择离开县城外出闯世界,周琪源则囿于县城郁郁而终。《模范青年》通过将“出走”的“我”与“留下”的周琪源作为一组质地迥异的县城青年镜像,进而有意为20世纪中国文学相关题材创作作出掷地有声的“总结”。需要指出,阿乙的《模范青年》以“总结”的形式也在试图昭示改革开放以来县城青年的“标准”问题。而小说的题中之义,恰恰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当中的县城青年如何逸出片面的“标准”,寻求“异路”“新路”,在“模范”之外确认另一种“新人”方向。

  但理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在《模范青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诸多文学创作所涉的县城青年反而暴露出趋于概念化、同质化的形象特质与行为表现,或者说,“县城青年”内嵌的现实含义与时代趋势,被一类滞后却具普遍性的“标准”所覆盖。而读者也难以从被“标准”捆绑的文本里捕捉到如高加林、路小路那样明晰的青年面目。

  这其中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因,就在于那些“灵”与“肉”皆从县城“撤离”的写作者一旦进入县城青年的世界,他们的叙述往往会失焦,往往会无所适从,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因为种种这些已然被排除在他们逼仄的经验版图外。故而他们只能让县城青年出走,但出走并非意在开辟“新路”、铸造“新人”,而是经由让县城青年被压缩为边缘化的空洞符号,从而绕开对书写对象深层次的体察与追问。

  而随着县城青年从“出走”到“被出走”,相对应的,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城市与乡村重要纽带的县城,在当下所见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里同样丧失了具有区分度的空间感,更趋向于一类名曰“县城”实则不知其所以然的“万能背景板”。

  因之,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青年在县城”的显豁的文学主题是“出走”,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则要观照县城青年如何“回归”县城。

  所谓“回归”,不仅指向文学作品内青年人物的精神结构与行为方式,也关涉写作者在视角、趣味、立场等方面的调整。对于这个时代有志于书写“县城”与“县城青年”的写作者来讲,他们需要回到“此刻”“此地”的县城场域,让自我融入到县城与县城青年的烟火气与人情味中去,充分感知生活在县城的青年群体真实丰盈的现实状态与情感波动。

  以颜歌的《平乐县志》与张楚的《云落》为例,这两部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不约而同地锚定于县城的日常与细部,他们所聚焦的是作为现实的人与动态的人的县城青年,这也令小说中县城青年的生活史、情感史与成长史皆有了扎实的落位与多元的指向。而《平乐县志》《云落》等作品也在呈示敏锐的写作者如何用可靠的行动力代替缥缈的想象,用真切的在场感代替滞后的“标准”。

  事实上,只有首先向内抵达县城与县城青年的内核深处,方能对这个宏阔时代背景下“如何写县城”“如何写县城青年”形成观念创新与空间再造,也方能令县城与县城青年有真正“走出去”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对于县城与县城青年的把握也应返至这类题材创作尚未得到充分梳理的精神源头。包括我们有必要结合精神源头的内部与外部,去思考曾经的县城与县城青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延长线上是如何存在的,又是怎样“被剩余”的,并通过对“存在”与“被剩余”的重新确认获得写作的动力方向。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在其主持的《花城》杂志“花城关注”栏目“在县城”专题里谈到:“应该一直到新世纪前后,县城一直为中国文学输送着文学青年。他们里面八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的,大多数还剩余在县城。这是那个时代文学繁荣的基座,即使他们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至少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们是县城的小职员、教师、工人,等等。”由此而论,在文学创作维度重提县城与县城青年,其意义就不单是区分与确认某种特定的叙事空间与叙事对象,同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来处”的重新厘定。而怎样回归、认领县城与县城青年的广阔性与复杂性,也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学从业者亟待厘清的课题。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动画IP该如何优雅地“长大”?

  • 田 广:新版舞剧《丝路花雨》的时代表达与艺术探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