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今年国庆档唯一的家庭喜剧片,《浪浪人生》堪称“割裂”。它既没有喜剧该有的“笑”果,也没能撑起家庭叙事本该有的情感治愈力。影片虽然改编自畅销小说《皮囊》,却更像是在原著基础上延伸出的一个新故事,既想触及社会现实的疼痛,又回避现实的复杂性;既渴望唤起集体共鸣,又惧怕真实带来的不适。这种“想做又不敢做”的拉扯,让影片沦为一盘拼凑感极强的“情绪拼盘”。
角色缺“魂”
影片试图摆脱传统“油腻中年男”的刻板形象,将黄荣发塑造成一个可爱、清爽、有故事感的“新爹”。但这种修复型包装也没有摆脱“中年失意男”的怀旧本质,反而暴露出导演对陈旧男性神话的执念。影片后段黄荣发突兀的自杀行为,既缺乏情感积累与内在逻辑,也让此前建立起的乐观形象瞬间瓦解。
其他角色的塑造同样逻辑薄弱:儿子阿达对父权从否认到崇拜的转变生硬突兀;妻子陈梨珍则延续了贤妻良母的传统模版,她的存在价值被牢牢绑定在“成全丈夫”上。更关键的是,影片非但没有批判男性英雄主义背后的情感剥削,反而用“家庭之爱”为其强行遮羞,最终让所谓的“亲情疗愈”彻底沦为空洞的口号。
情感失“焦”
影片在“中年危机”“亲情疗愈”“生死和解”等社会议题间频繁跳跃,试图以多重情绪回应观众的情感期待,却因缺乏统一的价值内核而陷入混乱。它一面鼓励“不要害怕风浪”的奋斗精神,一面又兜售“不必出人头地”的抚慰鸡汤。
更尴尬的是,影片刻意制造所谓的“高光时刻”。当黄娇娇突然对负心男含泪说出“这就是家人该有的样子啊”,她的情感宣泄不仅无法引发共鸣,更使角色表达沦为一场塑料质感的表演。片尾龙舟竞速的段落尽管配以高速摄影、激昂音乐,意图营造一场情感高潮,却因与前置叙事矛盾,产生了一种空洞的、不知所以的“燃”感。
《浪浪人生》的失败,不在于题材或制作粗糙,而在于创作核心的怯懦与投机。主创试图以精明的计算来拼贴社会情绪,却回避了现实的复杂与疼痛。最终让共鸣悬浮于空中,为一部既不好笑也不治愈的尴尬之作。
(摘编自光明网《<浪浪人生>:在情绪拼盘与叙事断裂中失落的现实感》,制作:申婧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