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感性书写与空间流转:《桃花坞》的日常抗战美学实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感性书写与空间流转:《桃花坞》的日常抗战美学实践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23 14:44

  作者:吴玉杰 朱思萦

  回望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文学作品,王尧的《桃花坞》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抗战时期处于战场“边缘”的知识分子群体,开辟出日常抗战美学实践的路径。小说没有将宏大的“战争”铺陈于叙事舞台的中央,而是跳荡于苏州河水的潋滟中,隐匿在粉墙黛瓦的缝隙里,在一次次命运的叹息里疼痛地呼吸。作者用“感觉”代替“口号”,以“风物”承载“历史”,在平淡如水的“日常”里,勾勒出一条不为人所熟悉的抗战路径——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当时光流转至今日,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或许愈加分明:对民族之根、文化之魂的坚守与传承,亦是另一种“抗战”。

感性书写与空间流转:《桃花坞》的日常抗战美学实践

  “感觉”中的抗战另叙

  “抗战叙事”往往牵扯着“思想”与“主义”的问题,理性、进步性的革命认知驱动着人物的成长,但王尧却凸显出个体对抗战的“感觉”与感性。刘再复曾评价莫言“是感觉型的作家,浑身都是‘感觉器’”。《红高粱》就通过色彩、气味、声音等感官细节,将有关“战争”的知觉进一步延伸,呈现出生命的强劲与残酷。同样,《桃花坞》也并未直接展现“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听说”、报纸消息的“侧面透露”,以及“听觉”和“视觉”的感官传达等方式表现动荡时局。

  小说从“引子”开始,便借由主人公方后乐的“感觉”铺开抗战的氛围。祖父去世的悲痛、“从上海弥漫过来的恐惧气息”、被“炸翻”的日常、房屋倒塌的声音、恐惧的眼睛、“看到火车站里从上海过来的伤员”等描述,揭示出“七七事变”吞噬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即便没有关于战场的正面刻画,来自感官的刺激依旧给读者带来切肤之痛的阅读体验。

  而方后乐对于抗战之痛的第一次直接感受,发生在他一家三口从苏州桃花坞大街向明月湾逃亡的启程时刻。在他的视线里,“码头、山塘街、阊门、石路清晰又模糊地往后退去,他和它们互相目送着。离开码头的一瞬间,他在船身的摇晃中,感觉四周熟悉的建筑和树木也在晃荡”,“观看”故乡景物时的“模糊”和“晃荡”,是因为眼中充盈着乡愁、国恨的泪水。

  这种“痛感”在方后乐往后的人生中交织着更多复杂的“感觉”,直到他完成精神蜕变:比如方后乐跟着阿溪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时,他坦言自己“对鲁迅没有研究”,“但我知道,先生是火炬”。他对于鲁迅文章的阅读、喜爱是来自一种天然的、“感性”的亲近,而非理性层面所感知到的鲁迅思想的指导;同样的,这种“感觉”还表现在方后乐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对“左翼”和鲁迅的理解,以及对苏州故地的怀恋、对西南联大的憧憬等。他最后放弃清华研究所,来到哈尔滨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王凯夫惨遭杀害的“感觉”的刺激,而非理性思想成熟下做出的选择。当然,对“左翼”、对党的精神认同始终埋藏、生长在方后乐的心中。在消泾老根的姨夫家,他最近距离地目睹了江抗游击队与日军的激战,听到枪声后,他先是“惊吓得一跃而起”,后变得“稳定”,最后却感到“兴奋”——“‘抗战’二字以前是在悄悄的议论中,现在写在了夜晚的土地上”。这种切实的“感觉”变化,也从侧面透露出中国共产党抗敌政策对方后乐的吸引,以及国共两党之间政治形势的微妙变化。

  老舍在《茶馆》的创作谈中直言:“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与《茶馆》的表现手法相似,《桃花坞》在面对众多人物、大跨度历史背景与丰富文化风物交织的叙事挑战时,也选择只勾勒“大历史”的侧影。如此既平衡了各类要素,也梳理出方后乐精神成长的主线。这种“感觉型”抗战叙事是温热的、可触摸的,它贴近作为普通人的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属与文化认同,使历史、文化与个人心灵彼此映照。

  在“文学地理”中展现精神坚守

  实践日常抗战美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通过“地域”“空间”的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风物、风俗、饮食等进行叙事联结。地域不仅作为背景存在,更承载着战时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政治生态的复杂面向。小说描画的核心区域是苏州及其周边的乡村地带,这里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个人记忆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载体。明月湾、消泾等乡村,既是文化坚守的土壤,也成为中共游击抗战活动的前沿阵地。

  在“地域”和“空间”的流转中,小说巧妙地将个体、小家庭的选择及其人生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相勾连。随着方竹松从上海辗转至重庆、延安、哈尔滨等地的脚步,小说勾勒出中共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方后乐得以“呼吸自由的空气”。联大的“民主墙”与“五四纪念活动”,串联起抗战后期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同时与闻一多、朱自清等学者的爱国言论相互呼应,共诉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批判。除此之外,庐江、屯溪、赣县、贵阳、香港、广州、瑞金、南洋、仰光、河内等构建起小说广袤的地理版图。每个地域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战争对文化的冲击,也映照着人们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小说中涉及诸多文化名人,通过关联、象征等表达方式,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特质的具象载体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符号。章太炎在苏州讲学,“以读经史固民族精神”;朱自清在联大用土坯墙围成的教室里授课;闻一多“在茶馆备课、研究古典文学”——这些细节皆指向中国文化在战火中延续不绝的韧性。从方梅初、黄道一对文人操守的持守,到方后乐逐步成长为具有文化自觉的左翼青年,小说中人物的每一次选择与行动,无不是这种精神在历史洪流中的延续与传承。

  整个故事从侧面呈现知识分子“抗战史”的同时,还绘就了一幅以“桃花坞”为中心的“苏州风物志”,以“苏州”为中心展现了中国文化对个人、对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厚重影响。

  青团子、松子糖、枣泥麻饼、桃花坞的年画、传习所的昆曲与笛声……它们承载的是苏州的文化记忆和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在白堤西泠桥西侧,“秋瑾之前葬在这里”;沧浪亭中,“那里留有林则徐的足迹和题字”。这些苏州标志性的地理空间,是苏州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革命精神在空间中的延续。

  这些对于苏州的认知和文化记忆,正是方后乐一家关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最直接、最切身的体验。因此,当阊门顶上插了太阳旗时,方后乐“清醒地意识到这是苏州人成为亡国奴的标志”。目睹苏州沦陷后的断壁残垣,他不禁感慨,“我快不认识这地方了”。因此,他在战争中进行文化层面的坚守与抗争,是一种本能选择,而非刻意的“崇高”“英雄”的牺牲。

  最终,方家人做出了不同的抗争抉择。父亲方梅初作为图书馆职员,筹办“吴中文献展览会”,守护了一批珍贵古籍善本,沦陷后拒绝为日伪政权效力,代表了温和知识分子“以文抗敌”的坚守。主人公方后乐在战火中成长,从桃花坞走向西南联大,最终选择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阿溪参加游击队是救国,而黄青梅和方后乐选择“现在念书”亦可“将来报国”。正如方梅初所言,“文化不亡,国家不会亡”。这两条不同的救国路径,看似一刚一柔、一急一缓,却共同指向守护民族存续的核心目标。从“救亡”“启蒙”,到文化守护与传承,方家人的选择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勾勒出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光谱,让抗战美学实践呈现出多元的精神向度。

  “你想象哪里有桃花,哪里就桃花灼灼。”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信念,它让文化在流离中生根。当我们翻开《桃花坞》,仿佛仍能听见江南的笛音、看见粉墙黛瓦间那一抹春色。在抗战胜利之外,本书更让我们看到文化精神与民族精魂的长青——只要心中有“桃花”,岁月便永远不会荒芜。

  (作者吴玉杰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思萦系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震耳欲聋》:“三重突破”为现实题材注入新活力

  • 《星空画研究》:探寻星空世界的生命之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