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意 娜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数据、流量和热搜深刻影响的时代。在文艺领域,“爆款”似乎已经从一种结果性的荣誉,演变为一种前置性的目标。打造爆款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创作的生态与走向。然而,当我们冷静回望一些由资本与算法合力营造的流量狂欢时,不禁要问:这些爆款,真的代表了人民的真实文化选择和心声吗?
流量的本意,是人气的数字化呈现,本应映照千百万观众与读者的兴趣与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看,它似乎天然地与文艺的人民性相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23年就曾用“网络热词热度”来分析“人民文化实践”。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新时代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反复强调的,文艺必须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数字时代,流量似乎成为最直观的反馈之一。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正在拉开一道值得警惕的裂隙。
当下的爆款生产,与其说是大众自言,不如说更像是一份预设的菜单。业内评论普遍指出,如今的创作往往被迫迎合一些固定模式,比如快节奏、高密度、强情节、强刺激、多反转等。这样的创作逻辑,逐渐将艺术异化为元素的拼接和套路的堆砌。许多作品从立项之初,便不再追问“我要表达什么”,而是盘算“怎样才能冲上热搜”。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披着科幻外衣却缺乏科学与人文思考的故事,本质上仍是打怪升级的重复;也看到一些改编作品,为制造冲突不惜背离原著精神,将“共同成长”的核心主题改为“反目成仇”的狗血剧情,最终引来观众和市场的双重抵制。这种模式看似迎合观众,实则低估了观众的审美与判断,消解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流量生成机制,正加剧流量与民意的错位。人民性不仅包含“为人民所喜爱”的形式,也包含“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愿望”的内容。然而,在资本和平台的强势介入下,“为人民所喜爱”逐渐被“能带来流量”取而代之。在“有流量就有销量”的观念影响下,一些机构不再依靠作品质量与口碑的自然积累,而是将赌注押在作者的粉丝效应,甚至刻意制造噱头,而作品本身的价值反而被边缘化。这种本末倒置,使流量不再是民意的真实映照,而更像是一场经过操控的商业游戏。其后果是,IP的长久生命力被透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信任被侵蚀。
面对爆款的诱惑,文艺工作者应当如何选择?或许仍然在于回到创作的本源,坚守初心,坚持创作的主体性。真正的爆款,应当是精品力作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投机速成的目标。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它扎根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触动人心,启发思考,因而获得持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即便不刻意追逐热搜,其内在的真诚与力量,也足以穿透喧嚣,赢得人民喜爱。反之,那些依赖拼贴与套路的产品,即便昙花一现,也必将因空洞而被遗忘。尤其在今天,当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批量生成平庸之作时,人类创作者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复制的独创性与深度思维。
因此,我们必须重申对人民性的深刻理解,妥善把握艺术专业性与作品传播度的关系。坚守艺术追求,不等于孤芳自赏;贴近大众,也不意味着无底线迎合。真正的人民性,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感受时代的脉动,用专业的艺术手段将其提炼和升华,创作出既有思想厚度又有情感温度、能够与广大人民同频共振的作品。这需要创作者具备足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定力,不为短期流量所左右,敢于对“预制菜单”说不。
流量可以是尺子,但不能成为唯一的尺子。在爆款迷思的喧嚣中,无论是创作者、评论者,还是整个行业,都需要保持清醒。唯有回归初心,扎根人民生活,以“传世”而非“爆款”的标准去雕琢作品,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才能让文艺的百花园盛放出属于人民、并能被时代铭记的花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