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女诗人诗选》:从日常出发,探索广阔的生命空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中国女诗人诗选》:从日常出发,探索广阔的生命空间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0-31 10:44

  作者:蒲素平

  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自觉性写作”的建立是一件大事。对于近年来的女诗人写作来说,女性意识的提升和自觉写作意识的强化是其显著特点。施施然主编的《中国女诗人诗选2024年卷》便呈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女诗人的优秀作品,该选本对诗篇的选择抓住了诗的呼吸、诗的品质,捕捉到女诗人内心对生活纯粹的热爱,弥漫出浓重的生命气息。诗选中,我们读到女性诗歌的柔韧性如海水般充满张力,同时又有着春天似的鲜活生动和蓬勃的生命力。从文艺生态或诗歌生态来说,女性诗歌形成一个强大的场域,诗人们在自觉的诗歌写作中,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和绽放,女诗人也由此不断发现和被发现。

  对于写作者来说,“在路上”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作品永远在发展进步、在与时代对话,诗歌批评也同样如此。如果对连续八年出版的《中国女诗人诗选》进行研读,会越发觉得其对当下诗歌的研究,尤其是对女性诗人整体性研究,有着资料和范本的意义。从诗歌群体上来看,选本以行政省份为区域进行编辑,这更像是一次选拔,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寻找和发现。从诗人选择上,既有翟永明、林雪、蓝蓝、海男、李南等成名已久的女诗人,又有艾蔻、戴潍娜、田凌云、段若兮等崭露锋芒的女诗人,她们都在用自己或苍茫或细腻或凌厉或幽微、不断前行求索的诗歌文本说话。

  我们一旦进入选本,便像读长篇小说一样遇到起伏、转折,遇到明亮、顿挫、悖论等意想不到的风景。这些诗歌常常把现实事物中与生命经验相关的部分找出来,并赋予它新的意义和呈现途径,呈现出一种宁静中的汹涌、磅礴中的细微。如蓝蓝的《反对象征》等对生活深处展开理性探索,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反思。尹丽川则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一再挺进精神世界的秘境。从《重返未来》中,我们再次遇到春树,她的诗总是在最普通的场景中咂摸出生命的独特滋味,其诗短小而容量巨大,仿佛把一大本小说要说的都写在了短短几行诗里。戴潍娜的诗好像在童话梦呓中不肯醒来,以梦之笔给内心画了一个圆,形成一个风光独特的精神岛屿。安琪的生活和诗已经融合为一体,很难分清或者她自己也分不清哪里是生活,哪里是诗歌,这使她每时每刻都在与语言角力,就像《菜户营桥西》《暴雨和绵羊》中体现的那样。杨碧薇的《枯山水》《春城》饱满多姿,写出了云南独特的地域风光与人文风貌。张慧君的诗歌充满思辨,在语言的指引下,一路向生命背后进发,步伐坚定铿锵,《日月之下》《幸存者》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仿佛一个人在草丛中仰望天空,思索未来。

  《我喜欢边走边逛》印证了李南是诗的智者,她让万物与诗发生内部的联系。施施然的诗隐藏在日常所见中,她的视野越过所见万物又回归万物,在一种“出”和“进”中,平静地完成诗意的表达和意义的反转。唐小米的《寻找布谷鸟》以一枚曲别针的回旋完成一种别有深意的表达,或者说唐小米的诗歌写作越来越走向异质书写,令人期待。田耘试图在诗里完成一种宿命的表达,艾蔻则在安静地画一条无人知道落点的“抛物线”,展现思维与生活的多变。

  一文的诗再一次验证,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不告诉我们什么,书写本身就是意义。段若兮的《听雨》《黎明降临》透彻、婉转,由自然意象向人的内心探索。龙少的《如果》《我们说到雪》有着墨色中的干净,使人的心也宁静下来,心跳随着诗行起伏。缎轻轻的《齐物·镜像》《爱》试图把“物”打碎后重新融合,形成另一个要打碎的“物”,她的语言在思辨中走向一种开阔。黍不语的《立场》《当我在路上不停地走》坚持其一贯举重若轻的诗风,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在语言自由的出入中进入一种自我反思的情境,有一种独特的气息。

  燕七的诗洒脱、锋利,短小而意味无穷。林莉的诗歌技艺娴熟,有诗意的含蓄,又有语言的鲜活,表达的克制中有一种恣意,《唯有月亮让我们抬头》《眷恋》无不如此。安然的《北疆之歌》《罕山踏雪》书写了大草原在内心无限展开的辽阔。从阮雪芳的《我们》《AI陆小雪》中可以看到挤压,物对命运的挤压,物对空间的挤压,物对时间的挤压。郑小琼的《菜园记》《后园记》保持了她一贯的从世俗细微处着笔,万物从命运起,终于命运呈现,读来令人升起一种无法名状的情绪,手法可谓清新而老辣。

  选本中的大部分诗人一直在笔者的阅读视野之内,甚至是笔者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她们交出了独特的诗歌,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更为可喜的是一些新人,或者说笔者不熟悉的诗人,她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期待。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当前的女性诗歌与男性诗歌有许多区别,她们更多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出发,走向一种广阔的精神天地,唤醒或者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她们的诗中,时间与空间仿佛都被拉大,开拓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

  笔者认为,选本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一个群体一个时间段内创作态势的梳理和研究提供文本案例。真正做好选本绝非易事,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选取有研究价值的诗歌颇费工夫。施施然主编的《中国女诗人诗选》至今已坚持八年,实在是一件令读诗之人、爱诗之人欣慰的事。

  (作者系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