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今天,美术创作或许需要重拾宣传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今天,美术创作或许需要重拾宣传画

来源:文汇报2025-11-05 09:58

  作者:陈都

  可还记得街头巷尾曾随处可见的宣传画?那些用简明图像和响亮口号讲述时代故事的画面,曾是美术与普通人之间最紧密的连接,也是曾经无比辉煌的主题创作的重要基石。宣传画看似“简单”的视觉语言,实则是帮助艺术家掌握高效沟通民众的工具;其“鼓动性”,正是艺术凝聚共识的力量。

  今天,随着美术创作似乎越来越醉心于技艺与观念,中国美术与普通观众的鸿沟日益扩大。提出“重拾宣传画”的主张,不是复古,而是希望中国美术直面“观众看不懂、群众不喜欢”的困境,并从宣传画中寻找失落的价值:如何重建艺术精英与大众间那座被遗忘的沟通桥梁,其当代价值,正蕴藏于宣传画对“有效传达”与“大众连接”的极致追求中。

  不同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重技巧的创作门类,宣传画以简洁的形式语言和直观的主题表达直达民众,其关键不在“精”而在“懂”。看得懂、喜欢看,是宣传画的生命线。正是这种对“审美接受能力”的敏感,使得1950至1970年代的宣传画作品深得民心。《毛主席去安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著名油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宣传画化、年画化的风格,恰恰体现了艺术家主动下沉,与大众同频共振的努力。

  更值得重视的是,宣传画不仅普及了美术语言,更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基层创作者。在当时,这些画既是“作品”,也是“教材”,为彼时缺乏专业美术教育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难得的视觉教化途径。当艺术家和群众都用红黑双色“假木刻”、直光源强照的舞台美术或变体的“逆光冷”“逆光暖”的技法进行创作时,这种共同的视觉语法便构建了一种罕见的美术共同体。

  宣传画的“简单”,从来不是“粗糙”,而是一种针对具体需求的技术化选择。色彩上,它强调强烈的对比与视觉冲击,如红黑、红绿等配色构建出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语言。构图上,“月份牌”画法与戏剧化的舞台技法广泛流行,既降低了制作难度,也呼应了大众对甜美、光亮的视觉效果的偏好。例如张璧梧的《养小鸡,捐飞机》以正面强光照亮人物脸庞,既保证了审美的一致性,又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而孙荃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则以红亮逆光制造出激昂情绪。这些“技术上的简化”,反映的其实是对“有效传达”的深刻理解。甚至一些后被誉为经典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都在技法上与宣传画“靠近”。苏光、王迎春、杨力舟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都在直光源构图、颜色处理上显现出浓厚的宣传画化特征。反倒是某些技术上“更复杂”的作品,虽然在构图和技法上向列宾看齐,观众反应却异常平淡,值得我们深思。

  论及宣传画的难点,就是极难掌握主题思想的提炼能力和画面的概括能力,即与国画、油画、版画等独幅形式的画种一样,宣传画只能表现一个瞬间之内的空间,而不能表现多个时间、空间的人物事,抑制了美术家的发挥空间。而其劣势的另一面就是,全民化的宣传画创作,迫使美术家反复锤炼自己,提高他们对政策、概念的理解力,并必须用最简单的技术语言,把人与人、人与事的复杂关联转变为最简单明了的图示关系。

  而不成熟、不成功的宣传画创作,往往会堆砌大量的人物和器物,以解释复杂的时间、空间概念,甚至直接画出标语、横幅,以点明主旨。但形成悖论的是,这些用以解释抽象概念的人物、器物等等,又造成了很复杂的构图,反而弱化了图像的概括力,导致这些宣传画主次不分,无法准确传达画面的本意。而这种越想表现清楚,但又越无法表达明白的死循环,就是宣传画创作的难点,也是当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痛点。

  所以,纵览数十年以来的主题创作的名作,如陈逸飞的《黄河颂》、陈衍宁的《渔港新医》等等,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并不以技术著称,但其作者多有宣传画创作的背景,即在宣传画的普及浪潮之下,他们学会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有效地扩展作品的空间、时间的边际。因此,尽管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名作的技术语言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画面却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容量,使人回味无穷。

  宣传画为何衰落?1980年代,宣传画作者的人员构成从基层群众回到精英专业系统,艺术风格越来越强调形式美、观念性与自我表达。这种宣传画创作的转向,一方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却也使普通观众感到隔膜。讽刺的是,这样的宣传画只能在美展中摘金夺银,却常常难以被街头的群众理解;而真正“贴地气”的画作,却因缺乏所谓“现代感”而不被正统艺术场域所接纳。

  更致命的问题还在于,美术界对宣传画功能的理解发生了错位。部分艺术家和理论家开始刻意排斥宣传画的“鼓动性”,认为这是“说教式”的、落后的艺术语言,反对宣传画承担社论功能,转而强调形式语言的深化与“纯粹”的审美追求。结果,宣传画创作逐步沦为“给行内人看”的形式游戏。尽管宣传画的使命,确是使人从美的享受中获得教育和启迪,但否定宣传画的功利属性,无疑助长了“形式至上”的观点,实则忽略了宣传画最宝贵的属性——它的直白、它的交互性、它的鼓动力。

  宣传画的衰退并非因为它的技术落后,也不是因为时代的淘汰,而是因为我们在“提高”的过程中忘记了这个画种的“普及”价值。这导致近四十年来宣传画在技术精美、构图复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结果就是,普通观众难以“看明白”,也不容易“喜欢看”,而这不仅成为了今日宣传画的问题,也是今天主题性美术创作普遍遭遇的尴尬。

  “普及与提高”曾是中国美术工作最根本的价值坐标。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已过度地向“提高”倾斜,忽视了与民众的沟通。当我们今天再次呼吁宣传画的复兴,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打开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应当思考:美术如何真正“服务人民”?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观众看不懂、群众不喜欢”的问题,那艺术的公共功能将荡然无存。

  所以,当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宣传画的价值。这种带有大众属性的艺术形式,不应仅作为历史遗存被收藏于博物馆,而应重新成为美术工作者主动联系民众的介质。宣传画或许会消亡,但在AI绘画、数字传播成为常态的今天,宣传画的“普及”属性更具再生的可能——中国美术必须继承它对“沟通”的职责、对“明白”的坚持、对“共识”的追求,并以此重构美术精英与普通民众的桥梁。

  (作者为艺术学博士,中国国家画院助理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披荆斩棘2025》:竞演综艺不应囿于温情叙事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