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生活的艺术从不黑暗

来源:文汇报2025-11-05 10:16

  作者:五月阿隆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中世纪的历史相比之下总是缺乏足够的关注,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一种固有印象——“黑暗的中世纪”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读者愿意回到一个看上去没什么亮点,充满“宗教式”愚昧、暴力和杀戮的时代,也自然不会产生什么好奇心。身处在希腊罗马和欧洲近代史之间,中世纪既缺乏古典时代那种文化艺术哲学的恢宏感和罗马的光荣,又缺乏近现代所代表的文明进程。前者很容易唤醒我们精神的共鸣,后者引发的是对我们现代处境的历史追寻。被夹在中间的中世纪则被“遗弃”了,即使是那些压线出生在1492年之前的中世纪人物,他们做出成就也往往是在中世纪之后:达芬奇、马基雅维利、哥白尼、莫尔、马丁·路德……这是一个在想象中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时代,它的黑暗,是黑死病,是宗教世界,是黑色的甲胄……这个时代的文化离我们太过遥远,以至于让我们失去了兴趣。

  《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加]达妮埃尔·齐布尔斯基/著 欧阳瑾/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出版

  而近年来,随着历史学和通俗写作领域对中世纪的逐渐正名,黑暗的标签逐渐退场,无论是《刺客信条》之类涉及中世纪的主机游戏,还是从哲学思想、科学史等诸多角度,中世纪都在当代人眼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加拿大历史学家齐布尔斯基创作的《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是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与讲究宗教与政治的作品不同,作者致力于挖掘中世纪人日常生活和其生活观念的方方面面,来打破我们对于中世纪的诸多偏见。如同本书“引言”中“中世纪人怀有的梦想、愿望与期待差不多与我们无异,而通过日常习惯、建议与休闲活动,他们也向我们表明了他们自己的情况”。这里没有教会和世俗的对立,有的只是溶融于生活经验的“共有妙计”。对普通读者来说,甚至只需要运用21世纪的日常生活经验,就足以共情中世纪的人们。

  故事从著名的“中世纪人宁死也不洗澡”的谣言开始,无论是贵族、教士还是平民,其实都有对个人卫生的追求,只是因为所处生活条件的不同,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洗澡频率和形式。平民无法找到足够的用来烧热水的柴火,所以只能选择在河流中洗澡,而中世纪欧洲的河流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洁净。比如现代生活中代表浪漫和小资情调的塞纳河,在中世纪是整个巴黎垃圾和污水排放的聚集地,在这样的河流里洗澡无异于“干了这碗恒河水”,洗完澡的人体气味可想而知。贵族和教士则要面对不同的社会规则。由于十字军东征以及伊斯兰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热衷洗浴、变着花样洗浴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贵族甚至教士,豪华整洁的公共澡堂在后罗马时代重新复兴,加热蒸桑拿和特色按摩都成为了时尚,大为流行。

  由于公共洗浴场所可能的“藏污纳垢”,教会对于公共洗浴大加谴责,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士们的卫生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就如同现代人在一些不错的、不怎么出汗的天气选择简单洗脸洗脚就可以休息一样,他们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洗漱处理。在齐布尔斯基笔下,肥皂的制作、香料作为牙膏的处理甚至床铺的熏香,都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中世纪人和当今人们共同的追求,无论信仰,也无论地位。

  同时,生活的实践并不以修道与否而消失,虽然修道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被看作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完全隔离世俗和修道生活。很多“基层”修道院的教士无论从饮食、作息、劳动等方面看,都与一个受封建庄园支配的农民无异。西欧中世纪的教士们普遍认为辛勤劳作是对上帝最好的祈祷——“人们无需遵从教会指令,靠自己辛勤劳作也可获得救赎。”为此,修道院都强调通过劳动来提高个人修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地生活和保持修道院整洁的“家务活”就成为了很多教士的习惯。也许他们可以享用到灰尘更少的面包和杂质更少的葡萄酒,但宗教的限制让他们很少能吃到肉食。

  在德国学者施皮茨莱所编的《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中,数位在修道院中学习神学文化、当抄书书吏的修士,他们看上去枯燥的生活背后是纯真的友谊,与齐布尔斯基笔下充满生命力的修士修女们共同彰显着中世纪的日常。即使是教会这样充满规则的地方,生活的妙计也时常填充着规则的缝隙。

  至于那些“不够完美”的民间社会,流血的伤口可以用蜘蛛网、苔藓和蜂蜜进行包扎,即使这看上去充满了宗教禁忌的巫术元素,但它们事实上非常有效。蜘蛛网和蜂蜜都具有充足的黏性,有助于将伤口黏合在一起;苔藓则具有吸水性,可以防止血水过于迅速地渗透亚麻布绷带。异端的思想可以借助《十日谈》《曼德维尔游记》和各种对教会、贵族的流言蜚语进行传播,有无数的类似于梅诺基奥这样的磨坊主进行着生活之外的思考,如同面粉中混着的沙砾,挑战着教皇的“牙口”。社会的暗流和情绪,就如同中世纪烤炉烘制的面包,上面光鲜亮丽,下面沾满灰尘。

  在以往对于中世纪的研究中,思想和政治往往是主流,但一个社会丰富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因为人们的研究方向而失去自己的历史。随着西方新文化史、微观史领域的勃兴,我们已逐渐关注到中世纪与后世在社会层面的连续性。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中重塑了一个在城市中活动的圣徒形象,通过以他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世纪。微观史巨擘卡洛·金茨堡则在《奶酪与蛆虫》中展现了一个磨坊主的阅读和思想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一股崭新的力量即将从中世纪破土而出。

  就在人们的诸多日常行为中,中世纪一步步走向了终结。也许我们会把时间点定在1492年或1500年,但真正被体验到的时间,全部都在那些玄妙的日常生活中。无数的“生活妙计”汇聚成了齐布尔斯基这本有趣的小书,也带领我们重温了一个不一样的中世纪。(五月阿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披荆斩棘2025》:竞演综艺不应囿于温情叙事

  •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