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西蒙
电影《浪浪人生》改编自蔡崇达的小说《皮囊》,上映前吸引了不少目光,映后却引发了较大争议。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为6.1,整体评分偏低且存在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着实值得深入思考。

从主题来看,《浪浪人生》的故事很经典:中年人的压力与梦想。以黄渤饰演的黄荣发为中心,整个家庭几代人都在围绕打理破败的加油站、花钱治病、对抗恶劣的环境等故事,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最后黄荣发实现了在龙舟比赛上夺冠的梦想,呼应了“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这个励志电影常见的主题。或许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绪,或许是为了占领现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电影市场,《浪浪人生》多次刻意“点题”,生怕观众被中年焦虑和死亡阴影“感染”,并用一些插科打诨的手段,增加电影的笑点。甚至在处理故事中的负面情绪时,也小心翼翼,不会让泪点持续太久。比如,电影呈现黄荣发一家人因为与人打架而被带入警局时,也要笑嘻嘻地照“全家福”;在讲述黄荣发病故之后的故事时,也刻意“拔高”,甚至让商人看中了荒废的加油站,要在这里投资设厂——这样堪称“梦幻”的剧情设计,的确让观众不会那么悲伤,却也削弱了植根于苦涩生活的现实感,对电影的艺术张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从叙事上看,《浪浪人生》的叙事完整性与流畅度,还是有些不足的。观众或许能捕捉到电影塑造的苦乐酸甜的生活氛围感,却也会被模糊而纠结的叙事手法而干扰,导致观影时“分心”——呈现在叙事节奏上,就是缓慢而破碎的,甚至有些故事与镜头,就是“为呈现而呈现”。比如,在黄荣发带领一帮年轻人与小混混街头斗殴时,莫名其妙地插入一段“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式的“热血镜头”,却在前后都没有合理的铺垫、回应,在主线叙事的层面上显得很突兀。再如,全片的高潮时刻——黄荣发拖着病体,登上龙舟,击鼓呐喊,最终夺冠,也不符合常理,显得非常刻意。作为人物的高光时刻,这段情节没有起到应有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反而让每段故事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这种不顾及叙事节奏感与完整性的设计,或许能激发观众的“爽感”,但在艺术层面上略显稚嫩。
《浪浪人生》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方式也值得商榷。尽管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福建泉州,但不论是主要角色的扮相、说话风格,都缺乏“闽南风味”,甚至一度给人一种“东北废土风”的感觉。而片中的建筑风格、服饰特征,也缺乏足够鲜明的地域感,只有在最后赛龙舟的情节里,才提升了一些“闽南风味”,却也无法拯救全片风格紊乱的问题。此外,片中很多人物的成长都缺乏足够的铺垫,故事之间的衔接感不足。不论是黄荣发借钱、还债的情节,还是他患病、治病的过程,叙述得都不够完整,给人一种既到处铺设伏笔,又不能对应呈现的奇怪感觉。
如果把《浪浪人生》的故事设计或角色单独拎出来,还是有较强的可塑性的,但将它们混杂在一起,却不够清晰、流畅。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带有商业元素的院线影片,更应该重视这点,而不是全凭主创人员的个人喜好来酝酿氛围、构建叙事。《浪浪人生》的不足之处,正与此有关,它或许也想增强商业价值,才刻意“拔高”片中的喜剧元素,尽管那些元素并不会改变全片的苦涩感与现实感。艺术手法需足够高明,方能彰显影片的商业价值。倘若只是单纯为了迎合观众与市场,而忽视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那就不可取了。
喜剧与悲剧元素,并非不能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里,很多经典喜剧都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周星驰的早期主演作品《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武状元苏乞儿》是如此,沈腾近年主演的作品《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也是如此。对于呈现“中年艰辛”主题的电影,真正的喜剧元素,应该是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是主题之上的点缀,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出现得莫名其妙。若真的想拍一部喜剧,也需要避免悲剧色彩覆盖面过大。不能刻意拔高,不必故意煽情,而是让情节推动观众的情绪一步步达到巅峰。如过山车般的情绪高低起伏变化,只会给观众带来过度的困扰,且不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回味感。从以上层面来说,《浪浪人生》在叙事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确实有争议点,与观众眼中的经典喜剧或悲剧,或许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浪浪人生》作为国内比较少见的讲述闽南小人物生活故事的影片,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地域感的缺失,也是当前不少电影存在的问题。随着观众口味日益挑剔,越是植根于有地域特色的、有真实生活味道的作品,越能打动人心。只是在具体呈现方法与表现方式上,还是要集中发力,应避免过度碎片化的问题。(黄西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