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振濂“古学新知”展:从“书肇于自然”到“自觉自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陈振濂“古学新知”展:从“书肇于自然”到“自觉自然”

来源:艺评空间2025-11-10 13:42

  作者:刘帅

  “书肇于自然”作为中国书法的元命题,数千年来指引着书家追求心手相应、笔随情迁的艺术本真境界。从王羲之的“澄神静虑”到董其昌的“率意真趣”,“自然”始终是书法挣脱匠气、直抵性灵的核心追求。然而,在当代书法面临“键盘时代”冲击与“展厅文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下,“自然书写性”正遭遇“惯性书写”的消解——千篇一律的风格、脱离时代的表达、对技法过度依赖而忽视思想内涵等问题日益凸显,书法有沦为纯粹的形式技艺的危险。

  陈振濂教授长期致力于书法创作学理研究,其2025年“‘古学新知’书法创作科研·分类创新展”正是针对此现状的一次系统性反思与创新实践。该展览以“重新定义书法创作”为目标,将“自然书写性”置于“古学”与“新知”的张力场中,通过功能分类(抒情、记事、赏美、文学)和学术引领,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生。本文聚焦展览对“自然书写性”的诠释,尤其以其“记事”板块为分析重点,揭示其如何实现从传统“自发自然”向当代“自觉自然”的创造性转化。

  传统“自然书写性”的意涵与当代困境

  传统书论中的“自然书写性”,其精髓在于剥离刻意造作,回归书写者内在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本然流露。王羲之强调“意在笔前,字居心后”,追求“无意于佳乃佳”的化境,认为偶然性与即兴感是自然书写的至高体现。董其昌提出“字须熟后生”,主张在精熟法度后追求生拙天趣,在“理法”与“性情”的平衡中释放“率意”之真。这种书写性要求书写者具备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和澄澈的心境,使作品成为心灵迹化的自然呈现。其哲学基础在于蔡邕所指出的“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即书法源于宇宙自然法则,其形式(形势)由内在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笔势)自然生成。

  然而,当代书法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实用书写场景的急剧萎缩,使书法赖以生存的日常性根基松动;另一方面,在“展厅时代”的竞争机制下,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风格辨识度,部分创作陷入对形式技巧的过度雕琢或对既有风格的机械重复,形成了陈振濂所批判的“惯性书写”。这种“惯性书写”表现为:风格固化、情感稀薄、脱离文意、忽视书法作为综合艺术的文化功能(抒情、记事、赏美、文学),导致作品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其结果便是书法在“生态”(社会文化土壤)与“生存”(艺术本体活力)上的双重窘境,以及大众审美疲劳下的疏离感。

  “古学新知”展:体系重构与“自觉自然”的路径

  陈振濂的“古学新知”展,是其数十年书法创作学理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区别于早期“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强调“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的“以新代旧”路径,本次展览采取“立大于破”的策略,旨在从传统书法形态的“古学”母体中,发掘其固有的、被忽视的“创新基因”,构建一个依托传统形式却蕴含当代精神的新体系。其核心方法论是“学术引领创作”,强调学理研究对创作实践的指导性和支撑性,使创作摆脱盲目性和随意性,成为一种具有明确文化指向和思想深度的自觉行为。

  “古学新知”展现场。(图片源于江西文艺公众号)

  展览按书法的文化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主体的书法·抒情”“阅读的书法·记事”“视觉的书法·赏美”“吟诵的书法·文学”。这种分类本身就是对书法本体功能的理性回归与体系化重构,旨在恢复书法被单一“赏美”功能所遮蔽的丰富性,特别是重新激活“记事”与“文学”功能。

  邱振中曾指出,对书法本体的深入理解需要关注其形态与意义生成的关系。陈振濂的功能分类法,正是试图在当代语境下重建书法形态与其原生文化功能(抒情、记事、赏美、文学意义)的有机联系。在此框架下,“自然书写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盲目的、偶然的即兴发挥,而是在学术理性烛照下的、有明确文化指向和功能定位的“自觉自然”。这种“自觉自然”要求书写者在深刻理解传统文脉、明确作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让情感与技艺在特定学术目标和生活体验的引导下自然流淌。

  “记事”板块:“自觉自然”书写的典范诠释

  “阅读的书法·记事”板块集中体现了陈振濂对“自觉自然”书写性的探索成果,也是实现“学术引领创作”理念的典范。该板块聚焦书法作为信息记录和文化承载的基本功能,其作品内容涵盖学术思考(如战国楚玺研讨、诸体之辨)、生活感悟(如西泠雅集)、社会记录(如答《四川日报》采访“四十五年探索耕耘”)等。分析其特点如下:

四川日报专访记事 行书 138x70cm

  “非刻意”特质与学术积淀的融合。这些作品内容天然具备“非刻意”为艺术而艺术的属性,旨在真实记录与表达。然而,其书写过程却处处渗透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对传统文脉的深刻理解。例如,记录学术研讨时,笔锋随逻辑推进而变化:严谨析理处,线条劲挺有力;抒发感慨时,笔触舒缓沉吟,节奏韵律暗合蔡邕所言“阴阳生焉”“形势出矣”的笔势自然之道。在答《四川日报》采访的作品中,文字内容从容陈述渐至铿锵反问,相应的字形由小渐大,笔力由稳健转为遒劲骤增,将思想火花的迸发与辩论的情绪张力,通过笔墨的“自然”律动精准传达,生动具象化了董其昌推崇的“率意真趣”。这种“自然”是经过学术理性梳理和过滤后的真情流露,是“自觉”意识下的“自然”呈现。

启功先生旧藏金石碑帖记 行书 138x24cm

  从“私人书写”到“学术叙事”的升华。“记事”作品成功超越了个人私密表达的范畴,升华为承载文化传承重量的“学术叙事”。记启功旧藏金石碑帖时,文字中蕴含的“如见音容笑貌”的温情追忆与“学术薪火相传”的庄重使命感交织。这种复杂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于书写线条在“柔”(温情)与“刚”(责任)之间的微妙转换与自然衔接上。论诸体之辨时,书写形式本身成为学术观点的艺术化演绎:谈论魏碑的方劲特征,则笔意显方峻;阐释狂草的连绵气势,则笔走龙蛇、纵势贯通;分析楷法的端庄,则结体严谨稳重。笔墨语言“自然”地服务于学术内容的表达,实现了“古学”(传统书体特征)与“新知”(学术分类观点)的无缝对接与直观呈现。这种书写性超越了个人情绪的即时宣泄,成为承载学术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有效媒介。

西泠乙巳春季雅集记 行书 136x68cm

  “学术生活化”与文脉的自然融入。陈振濂的“记事”书写,实践了其“学术生活化”的理念。记录西泠印社雅集、叙述书法公益项目“蒲公英计划”等,书写服务于具体内容的传达,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书法史的深刻呼应:记录与吴昌硕相关的活动,笔触间隐约带有缶翁金石篆刻的苍茫朴拙之气;考证“大正癸丑兰亭会”的作品,其书写节奏与空间布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晋人尺牍特有的萧散简远之风。这种“于无意处见传统”的自然流露,正是“学术引领创作”达到极高境界的表现——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对传统的理解已内化为书写者的本能,传统文脉如同血液般自然融入日常的学术记录与表达之中,“自然”由此升华为贯通古今、连接学术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文化纽带。这种融入是自觉学术研究后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模仿。

  结语

  从蔡邕“书肇于自然”的哲学奠基,到陈振濂在“古学新知”展中的当代实践,“自然书写性”的诠释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生长演进。陈振濂的贡献在于:

  一是以学术为锚点,超越“自发”偶然性。通过体系化的功能分类和深入的学理研究,他将“自然”从依赖个人天赋和偶然灵感的“自发”状态,引导至建立在深厚学术根基和清晰文化认知基础上的“自觉”状态。学术成为“自觉自然”的内在支撑和导航仪。

  二是以“记事”为载体,回归生活本真。通过强调并实践书法的“记事”功能,他让书写重新扎根于鲜活的学术思考、生活体验和时代记录,恢复了书法与生活、与时代的血脉联系,使“自然”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依托,摆脱了空洞的形式游戏。

  三是以古今对话为视野,承载文化重量。其书写实践自觉地将个人表达融入历史文脉,每一笔触既是对“心手相应”的古老传统的坚守,又是与历史先贤的隔空对话,赋予“自然书写性”沉甸甸的文化传承意义,使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古学新知”展现场。(图片源于江西文艺公众号)

  “古学新知”展启示我们,在当代语境下,书法的“自然书写性”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归,而是在学术理性指引下,对书法本质(记录时代、表达思想、承载文化、创造美感)的深刻回应。当书写既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即遵循艺术规律与文脉传统,又能真实地记录当下、主动地呼应历史、有效地承载思想,“自然书写性”便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不仅是陈振濂个人探索的成果,更是对当代书法如何摆脱“惯性书写”困境、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路标。正如展览所昭示的:真正的创新,往往深植于对“古学”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之中。(刘帅)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于沉默中铸就荣耀 在无名处彰显信仰

  • 为竖屏微短剧注入文艺气息——《盛夏芬德拉》的长剧思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