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慕 羽
作家应融入“大生活”、聆听时代的心跳,舞台艺术创作者亦应如此。当下的时代脉动中包含了人工智能的浪潮。数智技术已然成为现实语境,人工智能正迅速融入艺术领域,不仅能作曲、绘画、写诗,还能“编舞”。这不禁让人思考“编舞被视为算法”的命题。
算法式编舞并非AI(人工智能)专属,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现了“算法式”的人类编舞;二是当前的“算法式”AI编舞正在挑战“人类肉身起舞”。在算法日益精准、生成速度不断加快的AI时代,舞蹈编创的关键课题或许在于,人机共生的舞蹈能否依然保留那份“人味儿”。舞蹈通过身体的“虚幻之力”展现生命的动态美,其生命之美究竟会在算法逻辑中消解,还是有可能在碳基与硅基的共生中孕育出新的“灵韵”?
首先,“算法式”人类编舞是基于人文的。
有人将“算法式编舞”理解为“非情感驱动的身体运动规则与结构”,这种思考并非始于当前AI时代,而是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又陷入低谷之时。它与舞蹈家对艺术与科学、社会与文化、美学与哲学的认知深度关联,根植于人文背景,既是对舞蹈情感驱动这一主导逻辑的反叛,也是对科技发展的回应。
舞蹈家们所挑战的,是舞蹈创作中的传统。他们认为,舞蹈既能打动人心,也能展现理性。有哲学家用“块茎”比喻这种去中心的生成方式。还有舞蹈家采用“1,1+2,1+2+3……”的数学序列递进叠加动作,直至其“身体机器”无法承受更多新增动作。在这种创作方法中,舞蹈内容与结构得以同时显现,结构的透明性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增长,进而引发对舞蹈意义的深刻反思。对秩序的探索将身体塑造成思想的容器,使动作逻辑化、逻辑诗化,从而佐证了理性编舞的底蕴依然是深厚的人文关怀。即便是“算法式”的编舞,也蕴含着生命的深邃意义,是对算法、身体与意识三重关系的哲学追问。
“累加逻辑”体现为“层级叠加、数量递增”的视觉和听觉结构,与“算法式”编舞同时代的极简音乐、装置艺术和概念艺术形成呼应,这种理念在算法艺术和生成艺术中被直接继承,艺术家以计算机代码为“生成规则”。
其次,“算法式”AI编舞同样蕴含着人文意义。
有学者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唯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方能充分展现其效能。“算法式”AI编舞的兴起是人工智能步入新技术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应取代人类,而应助力我们重新审视“创造”的可能。
在舞蹈工作室,舞者动作被运动传感器捕捉,数据转化为AI“算法式”编舞的深度学习素材,催生“舞者—编导—算法”三方协同或融合的可能性。随着“文生视频”技术进步,AI“算法式”编舞更贴近现实,让舞蹈创作不再局限于骨骼动画。
作为非意识驱动的编舞,“算法式”AI编舞呈现三种趋势:
其一,将AI当作“人机创意伙伴”。AI可以系统学习人类长期积累的舞蹈影像档案并生成多种方案,任何人都可挑选、调整、创作,这是“共创”关系,以算法激发想象而非取代创造。
其二,将AI当作“人机协同伙伴”。有的学校通过研究,能够实现AI与真人舞者实时共舞。AI可以学习传统舞蹈语汇、提炼编舞原理,实现实时交互和即兴创作。这展现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工智能及人类编舞相融合的巨大潜力,构建了全新的“在场关系”。当然,为防止“文化简化”或“审美异化”现象的发生,此类项目需要建立伦理审核机制。
其三,将具身智能当作“人机共生伙伴”。有的学校通过研究,能够依据音乐生成三维舞蹈动画。目前,一些舞蹈家已超越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探索利用AI技术创造现实的视听情境,尝试“与机器人共舞”。这样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人机共生”的体现。
数学可以分析世界的结构,却无法解答“为什么”和“为了谁”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哲学与人文的专长所在。哲学引领数学从“计算”迈向“思考”,人文则使其从“精确”回归“意义”。“具身化”算法催生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促使人思考:身体意味着什么?而“人”又为何不可替代?具身智能的“虚实相生”奇妙融合,在舞蹈现场得以呈现,或许将激发出全新的美学想象。
最后,总的来看,艺术的人文内核无法被机器替代。
身体是艺术本真的语言,能够记忆、共情、感受疼痛,甚至超越自我。舞蹈以身体为媒介,承载情感、心灵和社会思考,是一种独特的非语言文字的文化形态。舞蹈创作中所蕴含的温度和人性深处的柔软,是AI无法复制的。
舞蹈一般兼具实用性与表现力。《诗大序》中“情动于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描述,正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比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正因为它在家国信念与个人情感之间找到了深层的共鸣——“唯爱与信念永存”。观众被感动,并非仅因舞者的技巧,而是因为在舞蹈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信念。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AI登场的舞台。全球范围内,AI编舞既有模仿身体的“训练”,也有理解人类的尝试。一些模仿人跳舞的机器人就像“模范生”,精准执行创意;一些AI编舞就像“探险家”,与人类共同探索新的身体律动和认知边界。一些项目将文化元素置于前台,用前沿技术讲故事,让AI成为文化传播的放大器;一些项目关注身体认知、创作过程与共创关系。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可能的未来:人机关系应从“控制”走向“对话”与“共情”。
通过语言描述或音乐输入,算法就能自动生成舞蹈,然而AI所生成的是动作的可能性,而非“身体感知”。它缺乏人类的直觉、经验和灵感的领悟力,而这些正是人类舞蹈的独特魅力所在。当代AI的发展存在一种内在张力:虽能模拟推理,却难真正理解伦理;虽可生成语言,却难以体察语境的微妙。怀揣使命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正不懈努力,试图让AI算法与人类的人文追求相契合。AI将持续进化,或许能接近“感知”的边界,但依然需要人类的帮助,来理解人类情感。(慕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