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 栎
今年夏天,《不可思议的树》带着油墨与纸张的清香走进书店。起初我们并未奢求它成为热门读物,只盼这份对树木的珍视能被懂的人看见。未曾想,读者的反馈像夏日晨露般清新温润:有人在书评中写“翻书时像闯进了一片纸上森林,指尖都沾着草木香”,有人拍来自家楼下的树,问“这是不是书里说的刺槐”,还有家长说孩子拿着随书的观察手册,拉着她在公园蹲了一下午,就为辨认一片银杏叶的纹路。这些细碎的回响,让我们想起这本书从选题到出版的点滴,那些犹豫、寻觅与打磨,终究都化作了与树木相关的温柔联结。

《不可思议的树》,【法】米歇尔·博韦著,【日】赤崎由佳绘,戚译引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7月
与《不可思议的树》原版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角落。红色的封面上印着“Sacrés Arbres”(神圣的树木)的字样,翻开内页,白牧羊柑的龟裂树皮、北美红杉的挺拔枝干,在手绘与摄影的交织中格外动人。作者米歇尔博韦的文字更让我们心动,这位深耕自然观察与生态美学二十余年的法国作家,没有堆砌植物学名词,而是以“九大生命特质”为线索,把36种树木的故事讲得犹如散文一样。他写花旗松,说它们的根系在地下织成“社交网络”,养分能在根须间传递,如同邻里互助;写颤杨,一片颤杨林或许源自同一棵母树,无性繁殖让它们在荒原上连成一片,是生命争分夺秒繁衍的奇迹。然而惊喜之余,难题也随之而来:这本书的原版是法语,而自然科普类的法语译者本就稀缺,更不用说要同时驾驭园艺学、林学的专业术语,还要保留文字里的诗意。
就在我们为寻找合适的译者犯难时,一位朋友推荐了戚译引老师。拿到她的履历时,我们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她不仅有法语理工科背景,还长期为果壳等平台撰写科普文章,译作《昆虫记》更是获过“大鹏自然好书奖”。更巧的是,她爱好观鸟,还参与过生态监测项目,对自然不仅是熟悉,更有珍贵的热爱。戚老师的翻译过程,处处透着细腻。遇到“450个物种被列为极度濒危”,她会加注说明数据的出处、统计时间及最新情况。提到“欧洲甜樱桃”,她会补充法国文化中“樱桃时节”的背景。即便是“边材”这样的专业术语,她也会以“树木中心之外柔软而有生命的部分”来解释,让零基础读者轻松理解。后来我们才知道,为确认书中表述无误,她特意查阅了《植物学》《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学指南》等厚厚一摞专业书籍,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
而一本书的专业底色,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支持与把关。日本旅法插画师赤崎由佳以她的画笔,为文字增添了别样的温度。她没有照搬照片,而是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捕捉树木的“性格”:画大叶南洋杉时,特意表现出种子与球果的对比,凸显这种可能被恐龙食用过的巨型果实的体积;画沼桦时,用浅绿渐变勾勒叶片光泽,仿佛能看见阳光的跃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莫海波老师,逐字核对了全书内容,尤其是注释中的树种分布,如落羽杉在国内的引种情况、胡杨在新疆的分布等,确保每一条“中国分布”脚注都准确可靠。这些细节,共同为这本书注入了“本土气息”。
引进书最忌“水土不服”。我们始终觉得,一本好的外版书应成为“本土读者的朋友”。除了术语注释和树种核对,我们还策划了一件小事:制作了别册《看!那儿有一棵树》。这本别册不是简单的内容延伸,而是把书中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如何阅读一棵树”教读者利用工具快速识别树木,“自然观察日记”提供简洁的记录模板,甚至设计了“树皮拓印”这样的小游戏,让孩子也能参与进来。有位读者后来反馈,她带着别册去植物园,果真在胡杨树上找到了三种不同形状的叶子。这种“发现的喜悦”,正是我们做本土化时最想传递的。
在这个读者审美日益提升的时代,设计不再是内容的“装饰”,而是成为连接读者与内容的“桥梁”。这本书的装帧,每一个细节都旨在传递“触摸树木”的体验。我们选用软精装与裸脊锁线,使书页得以完全平展,跨页大图因此毫无保留地呈现,譬如落羽杉的全景摄影,平摊开来,便能一览从根系到树梢的完整风貌,切身感受“树高50米”的视觉震撼。纸张采用高克重哑粉纸,经过反复色彩调试,忠实还原每一幅手绘与摄影的本色。封面的特种纸,是从十几种纸样中甄选而来,表面带有细微纹路,恰似树叶背面的肌理,指尖轻抚,仿佛真切触摸树皮。排版上,我们借鉴杂志版式,让图文既分离又呼应。例如展示响盒子布满硬刺的形态时,左页排列文字,右页呈现尖刺的特写,布局清晰,疏密有致。有位设计师朋友评价这本书的设计很克制,其实我们只是想引导读者,将所有的注意力最终归还于树木本身。
如今再翻阅《不可思议的树》,书页间仍夹着最初的校样稿,上面留存着戚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注释、莫老师的审读意见,以及设计团队贴附的纸张样品。偶尔看到读者的反馈,有孩子盘腿坐于客厅地板上静心阅读,有年轻人留言说“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老槐树,原来它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忽然感到,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亦是我们重新认识树木的旅程。原来那些在路边习以为常的绿色,并非静默的背景,而是拥有语言、行为与韧性的生命。原来科普图书不止于传递知识,更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架设一座温柔的桥梁。
希望这本书能陪伴更多人,慢下来,去公园认识一棵树,去聆听风过枝梢的声音,去发现街角老树下隐藏的年轮故事。毕竟,当我们读懂了一棵树,或许,也就读懂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作者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