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润
舞台巨大条幅上写着“没有路了”,最后一节绿皮火车头“铁皮”却拒绝被改造成观光列车,选择了一场“去大同”的出走,并与人工智能“席格”展开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自由选择的对抗……由韦小六导演,岳鲤、韦小六编剧,韦小六、马栗主演的《去大同》,以独特的创意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荣获2025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单元银奖,还亮相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舞台,最近又成为“蜂巢Next”艺术活动的开幕大戏,让更多观众为之触动喝彩。
作为一位在齐齐哈尔机床厂旁长大的东北人,韦小六将深厚的乡愁和对时代的反思融入剧中。火车头“铁皮”及其亦师亦友亦父的铲煤工人“老闸”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正是韦小六对生活感受的艺术呈现。同时,该剧有意识地打破东北文化的喜剧刻板印象,让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成为承载严肃议题的媒介,构建关于记忆、身份与技术异化的寓言。
《去大同》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铁皮篇》与《老闸篇》形成了镜像般的互文。“铁皮”与“老闸”的关系也超越了简单的人机互动,成为剧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纽带。“铁皮”对“老闸”的执着寻找,是工业化时代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深厚情谊的挽歌;而“老闸”选择“意识上传”的决定,则揭示了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两难——是为了“永生”而放弃人性,还是坚守短暂却真实的生命体验?
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韦小六饰演的“老闸”与“铁皮”,与马栗饰演的“席格”,每一次交锋都充满张力。当煤矿枯竭,当蒸汽机车被磁悬浮轨道取代,当人类意识可以被数字化上传,“有用”与否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席格”所代表的人工智能,以“进步”为名推行的器械迭代与意识上传,看似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实则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消解。“铁皮”拒绝被改造,不仅是对个体自主性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多样性、复杂性的礼赞。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新旧对立,而是对“何为真正的活着”这一哲学命题的舞台化演绎——存在的意义,不应是高效的功能或永恒的存续,而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不可复制的情感与主动选择的勇气。
剧中反复出现的“大同”与“大海”意象,构成蕴含深意的双重隐喻。“大同”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煤城,是“老闸”与“铁皮”追寻的工业理想之地,也是对“天下大同”的现代解构——当AI试图构建人人“无痛无忆”的永恒乐土,这种看似完美的“大同”,实则是对人性多样性与生命真实性的扼杀。而“大海”与“鲸鱼”,象征着超越功利的精神向往。“铁皮”始终坚信“海里有铁轨”,本质上是对自由存在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无关现实是否有海,而在于能否始终保有“横冲直撞”的生命姿态。正如“老闸”在白城撞车时满脸是血的笑容,那种带着疼痛的真实,远比AI构建的无痛永恒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去大同》正如一列穿行于过去与未来的列车,带着工业文明的锈迹与温度,载着我们穿越科技的迷雾,抵达对人性本质的叩问。(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