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锁文旅非遗新体验,精品微短剧后劲十足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解锁文旅非遗新体验,精品微短剧后劲十足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11-26 08:39

  作者:陈 斯

  渴望邂逅美丽村镇,想要体验非遗技艺,甚至迷上了某项运动……越追越上瘾的微短剧“后劲儿”也很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正式突破634亿元,每10名网民中就有7人是微短剧观众。

  告别粗制滥造“千锤百炼”出精品

  “短、平、快”曾是微短剧的鲜明标签,也一度与“粗制滥造”绑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正式突破634亿元,用户覆盖率达68.4%,意味着每10名网民中就有7人是微短剧观众。“碎片化时间+强情绪钩子”的组合让其成为通勤、休息等场景的首选娱乐。但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爽感”输出,对剧情逻辑、制作质感、情感深度的要求持续提升。

  随着用户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微短剧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革命,“快的同时要精细”成为新的行业准则,制作端从“追求数量”向“打磨质量”全面转型。

  制作成本的大幅攀升成为最直观的升级信号。早期微短剧起步成本仅1万至2万元,多采用简单场景、非专业演员及基础设备完成拍摄;行业发展中期,成本逐步提升至10万至30万元区间;而到2025年,普通微短剧制作成本已稳定在50万元左右,高配置精品剧的投入更是达到80万至150万元。

  剧本创作成为核心竞争力,“千锤百炼”成为行业常态。调查显示,一部60集、每集1.5分钟的竖屏微短剧,剧本从大纲到定稿平均要修改8至12稿,极端项目甚至修改20稿以上。编剧、责编、制片人、投流负责人、导演等多方参与意见讨论。为适配竖屏观看节奏、精准设置付费卡点、兼顾叙事逻辑,剧本常需反复调整,有时甚至要推倒主线剧情重新创作。演员与制作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行业门槛持续提升。竖屏微短剧周期紧、特写多、表演容错率低,且观众“认脸”特征明显,导致头部短剧演员资源高度集中,内容平台之间的“抢人”现象屡见不鲜。

  在服化道与后期制作方面,精细化程度更是堪比传统影视剧:竖屏景别浅、景深压缩的特点,让道具细节会被“怼脸”放大,尤其是古风、总裁、玄幻等爆款题材,对置景要求高;后期制作上,竖屏短剧要求1.5至2.5秒就有一次镜头切换,情绪“钩子”必须在3秒内抛出,这要求剪辑师帧级剔除冗余内容,同时保证台词逻辑连贯。此外,严格的审核环节也增加了制作难度。

  能够盈利,是微短剧行业质量升级的基础。目前,用户付费是核心收入之一,广告变现形式更灵活、深度植入成主流,流量变现靠平台算法补贴,是中小团队重要补充。定制化内容成增长新亮点,制作团队与地方文旅、上市公司合作定制剧情,免费引流实现宣传目标,既降本又能融合景观与文化,给观众独特体验,还能为合作方精准导流,达成双赢。

  获政策扶持300余部短剧激活文旅资源

  当微短剧的强传播力与地方文旅资源相遇,一场跨界融合热潮正在兴起。“微短剧+文旅”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方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1月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持续推动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9月,已有335部优秀微短剧入选该计划,拍摄地涵盖最美村镇、古迹名胜、文博场馆等,有效激活了地方文旅资源。

  政策引导为文旅微短剧发展保驾护航。各地纷纷响应,通过搭建拍摄基地、提供政策补贴等方式吸引创作团队。在政策扶持下,文旅微短剧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植入”,而是将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剧情深度融合,让文旅元素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剧带景红”的传播效应。

  一批优秀作品让小众景点走进大众视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中,《去桃花盛开的地方2》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为取景地,讲述上海互联网创业者在桃花村找回自我的故事,剧中展现的西藏自然之美、人文之韵,让嘎拉村成为游客打卡胜地;《钟鼓楼前》以1分钟×100集的篇幅,聚焦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胡同人家,通过京味美食传人父子的代际碰撞,以及俄罗斯留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吉安所右巷、北新桥头条、古观象台等景点的历史文脉,让老北京胡同成为中外游客感受古都魅力的新窗口;《真探·一九三八》则以武汉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为拍摄地,通过1938年的神秘日记串联武汉保卫战的壮烈史诗,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

  文旅微短剧的创新表达,让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新生。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这些作品以“故事为中心”,让非遗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元素。如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巧妙关联“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加深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我的归途有风》展示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直接带动当地非遗食品热销。快节奏的剧情之中,非遗通过穿越、奇幻、治愈等年轻人喜爱的故事类型,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观看者不仅追剧,更会主动搜索相关非遗知识,甚至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线下活动,让非遗传承走进日常生活。

  学法律知识品传统文化“微短剧+”多点开花

  如果说“微短剧+文旅”是跨界融合的成功范例,那么2025年这种融合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多点开花。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导下,“跟着微短剧学法”“跟着微短剧去运动”等多元形式持续兴起。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成为法治宣传的新阵地。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六部门,发布“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第四批推荐剧目21部,至此该计划已累计发布56部推荐剧目,涵盖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多个法治题材,更首次纳入国家安全题材,让普法宣传更具针对性与感染力。

  如法院题材的《法官的人间烟火》以东北基层法院女法官为主角,通过职场轻喜剧的形式,展现人民法院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家事纠纷的生动实践,让观众在感受司法温暖的同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少年合议庭》聚焦青少年普法教育,《命悬一念》围绕正当防卫法律认定展开,《秘方新生》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每部作品都聚焦一个法律痛点,用生动剧情化解专业知识的晦涩。国家安全部首次主导创制的《安全距离》《罗网》更是填补了相关题材空白:《安全距离》以多视角讲述两代国安人的忠诚坚守,《罗网》从反派视角展现间谍的自我毁灭,两部作品既弘扬新时代国安精神,又以案普法,让国家安全知识在剧情中自然传递。

  “微短剧+传统文化”让千年文脉焕发青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首批四部作品以“神”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相结合。其中,《火神七日》聚焦“中华瓷文化”,讲述文物修复师与火神携手历险的故事;《茶有倾卿结》让主人公遇见穿越千年的陆羽,在品茶中领悟人生真谛;《千金要方》以“药神”为切入点,讲述现代医学生追随孙思邈革新医道的故事;《山河棋语》以“黄帝”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与守陵人的象棋对弈,展现华夏文明的波澜壮阔。这些作品采用奇幻、穿越等年轻受众喜爱的形式,将瓷文化、茶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情,既保证了文化内涵的准确性,又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与感染力,让传统文化在碎片化观看场景中实现有效传播。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开启全民健康新潮流。2025年10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启动“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推动体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让体育以更亲民、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具体创作方向上,微短剧将聚焦绿道骑行、徒步穿越、航空飞行等户外运动,传递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关注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及马拉松、村超、村BA等群众性活动,展现全民参与的竞技氛围;围绕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挖掘冬奥遗产的文化价值,反映“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效;同时还将深度挖掘运动员及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鼓励“体育+文旅”“体育+科技”等跨界创作,全面展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价值。这一计划将使得微短剧成为推广全民运动理念的新载体。(陈斯)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烛照丹心》看新编历史剧的要义

  • 当“安全配方”失灵时,悬疑剧如何走出同质化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如此重要?“根基”二字有何深意?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2025-11-19 15:41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