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10-26 16: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wyplzg@126.com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

  作者: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禹建湘

  二十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今已蔚为大观。针对既浩瀚又繁杂的作品,批评界从失语到介入。其中,虽不乏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但因缺乏统一的批评标准,大都显得自说自话,有隔靴搔痒之感。

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

  批评界自观照网络文学以来,大致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一是对网络文学进行否定,认为它比较低级,无论是题材、主题、语言还是超长的篇幅等;二是对网络文学进行热捧,以文学革命、创新精神、新经典等词汇来定位和描述,认为它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对于网络文学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究竟如何来客观评判?有论者表示,不管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总之是文学,批评标准就应该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往往意味着遵循传统文学的标准。另有论者表示,网络文学已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需要建立一套崭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标准。例如,以超文本为基础而构建,以大众化批评、媒介化批评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批评尝试,或因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践,或落入传统文学的桎梏中,难以自圆其说。

  窃以为,网络文学批评之所以显得混乱,主要因为批评界忽视了网络文学的产生机制。从发生学角度看,网络文学由技术与商业共同促成。首先,技术重新定义了网络文学本体论、类型学的外延与内涵,让网络文学的运行机制呈现出模糊化、虚拟化、交互化的特点;其次,网络文学在拥有传统的文学元素之外,还被注入了商业驱动力,其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被赋予了主体性意义。这就要求,网络文学更多地体现大众的旨趣与商业的“在场性”。

  如果不能充分考虑、理性分析这些嬗变因素,不能辩证看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既继承又变异的关系,便很可能导致网络文学批评的首鼠两端。例如,强调网络文学的载体形式而忽略本体价值研究,执着于技术性的超文本而弱化其艺术审美性,注重与传统文学的异同而遮蔽网络文学独立存在的艺术形态,把网络文学当成大众文化的转向而忽视其存在论的意义,等等。

  基于网络文学发生机制、运行机制的巨大变革,希望批评界今后更多地探讨网络文学体现的人与现实环境、拟态环境的深层关系,思考网络文学对大众交往方式、生存方式的影响,关注技术与商业推动下网络文学的变异与延伸。具体来说,网络文学批评至少要有三个维度:

  一是审美维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的内容、形式无论发生何种变化,本质依然是文学。网络文学批评也必须坚持审美维度。文学本体、文学特征、文学体式、文化语境等审美性因素,当是批评之维。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照搬传统的审美标准。这是因为,从主体性转变为主体间性,拟态环境的虚拟想象使得文本叙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方式,网络文学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审美体验都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网络文学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得更为彻底,将虚拟生活现实化得更为逼真,其审美在不断泛化、不断拟态化。有鉴于此,网络文学批评的审美逻辑需要发生相应的位移,以虚拟审美逻辑来领会虚拟事物或现象的美。

  二是技术维度。技术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不但作为文学载体而存在,而且催生了文学的技术化。技术,让文学的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功能范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诸多变革。一方面,提供了直观的诸如超文本这样的文学形态;另一方面,造就了写作的流水化、意义的碎片化。换言之,网络文学并非简单的以机代笔、以屏换纸。网络文学批评,必须把技术带来的写作后果加以有效预测与评估。例如,通过信息处理创作出来的文本,必须放在技术层面来讨论。除此,还要在技术维度观照文学审美如何转化为文化消费,文学具象化、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如何转化为表面化、感官式的审美体验。

  三是商业维度。在传统文学评论中,商业因素通常作为否定性因素而存在。网络文学批评,则需直面商业写作、付费阅读等事实,对文学的商业化进行科学判断。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谓文学与商业关系日趋密切的过程。商业化写作,不仅伴随着写作周期缩短、收费阅读成为常态等文学活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学形态的改变。一方面,为迎合读者口味,商业写作挤压了文学的多样化,使类型化成为显著特点;另一方面,促使作者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尝试新的主题表达。概言之,商业把文学泛化成文化,淡化了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概念,模糊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亚文学、准文学层出不穷。文学在依循商业逻辑力求实现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有望将网络写作最初的无序自由进行皈依与悬置,呼唤和引导作者的理智回归。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批评理应肯定商业因素的“立法”意义。

  当今的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量庞大,试图填平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沟壑,演化成一种新的具有复合美的当代艺术。它在供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自我,供读者愉悦身心、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有人担心,过度商业化可能会伤害文学本身,让文学要素变得愈发稀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妥善解决文学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一条兼顾文学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们知道,网络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技术意识形态和市场意识形态的复合体,在三个维度彼此制约、映衬、融合中,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以审美为基点,以技术与商业为两翼。以此为前提,来开展负责任的创作和批评,网络文学方能赢得人心、走得长远!(禹建湘)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黄鸣奋:网络大电影如何走向精品化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需要优化

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批评标准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