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3-08 15: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李智

  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中收官,但关于它的讨论仍在继续。

《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

  据报道,《舌尖3》的制作团队超过两百人,专门请来了荷兰籍摄影师Banito Strangio参与创作。同时,还使用了较新的技术手段,力图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不过,从节目播出后的反馈来看,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目前,《舌尖3》在豆瓣的评分已跌至4.1分,远低于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

  因为前两季的不俗表现,观众对《舌尖3》拥有着较高的期待值。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刊登的数据显示,《舌尖3》的最高收视率破2,可比肩同期最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表现了传统电视观众对该栏目的高关注度,这一部分的观众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端涌现出的大量负面评价,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节目并没能满足青年观众的预期。

  早在舌尖系列第一季播出之后,网上就出现了模仿该节目的叙述风格、配音方式等的戏仿视频。随着该纪录片的热播,“舌尖上的……”成为网络疯传的流行语,更衍生出了新的网络文体——“舌尖体”。对“舌尖”系列作品的调侃中,包含着某种看热闹的心理,但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角度而言,也表达出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冲动:严肃的批评者,会拿着放大镜来检视;戏仿的批评者,已经等着舞台上的动作走形。

  当然,网友的批评并非都是空穴来风,《舌尖3》的确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剥开影像表层中天南地北的食物,和那些生活在不同地方的面孔,第三季的内里仿佛在重复同一个故事。乐山的麻辣烫、红姐的煎饼果子、山东的长寿馒头,最后都以满满的幸福收尾。虽然食物不同,但都体现出了对生活的接纳。同一个故事类型,同一种讲述方式,他们像同一种食物,观众连着“吃”了好几年,难免会产生味觉和视觉上的疲劳。我们常说,人生百味,不同的人生可能拥有不同的滋味,若是千人一面,那么生活的真实性将被大打折扣。

  除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评外,网络上也有人为《舌尖3》喊冤叫屈,说该节目的幕后制作团队“大换血”,“新人们”尝试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已实属不易。临危受命的总导演刘鸿彦也出来解释称“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根和魂”。不管《舌尖3》的录制过程经历了何种风波,节目效果差强人意始终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问题:同样是以“美食为先,人物为显,文化在内”,第三季与第一季和第二季相比创新何在?或许制作团队的确花了心思,但这种创新大都淹没在了对前两季的重复中,至少从直观的视听语言的层面来看,创新点不多,才让观众大呼“不过瘾”。

  记得《舌尖1》播出后,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接受采访时提到,在《舌尖1》创作初期,有人曾经提出走梳理文化源流的路数,但由于任长箴的坚持,最后并没有实施。这次的《舌尖3》显然将当时的想法部分实现在了制作之中,以“美食+文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不过,有些段落“文以载道”的设计痕迹太明显,例如第三集中师傅们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一段,年轻观众看了可能会比较排斥。

  说到底,《舌尖3》最大的问题还是创新乏力。如果还有后续的制作计划,应该从创新上找出路。“舌尖”系列无疑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IP,但要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爆款IP,就要在保持原有制作水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但是,创新有风险,显然投资方和承制方都深谙此道,他们更多时候会秉持中国人传统的求稳心理:希望按照牌理出牌,至少能留住老顾客,折腾新鲜花样,说不定会被骂得更惨,与其到时被骂,不如墨守成规。但如果大胆一点,换一种思路:反正会被骂,那就索性探索出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加大创新力度,说不定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李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