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3-08 15: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李智

  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中收官,但关于它的讨论仍在继续。

《舌尖上的中国3》:老坛新酒怎飘香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

  据报道,《舌尖3》的制作团队超过两百人,专门请来了荷兰籍摄影师Banito Strangio参与创作。同时,还使用了较新的技术手段,力图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不过,从节目播出后的反馈来看,批评之声仍不绝于耳。目前,《舌尖3》在豆瓣的评分已跌至4.1分,远低于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

  因为前两季的不俗表现,观众对《舌尖3》拥有着较高的期待值。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刊登的数据显示,《舌尖3》的最高收视率破2,可比肩同期最火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表现了传统电视观众对该栏目的高关注度,这一部分的观众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端涌现出的大量负面评价,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节目并没能满足青年观众的预期。

  早在舌尖系列第一季播出之后,网上就出现了模仿该节目的叙述风格、配音方式等的戏仿视频。随着该纪录片的热播,“舌尖上的……”成为网络疯传的流行语,更衍生出了新的网络文体——“舌尖体”。对“舌尖”系列作品的调侃中,包含着某种看热闹的心理,但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角度而言,也表达出后现代语境下的解构冲动:严肃的批评者,会拿着放大镜来检视;戏仿的批评者,已经等着舞台上的动作走形。

  当然,网友的批评并非都是空穴来风,《舌尖3》的确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果剥开影像表层中天南地北的食物,和那些生活在不同地方的面孔,第三季的内里仿佛在重复同一个故事。乐山的麻辣烫、红姐的煎饼果子、山东的长寿馒头,最后都以满满的幸福收尾。虽然食物不同,但都体现出了对生活的接纳。同一个故事类型,同一种讲述方式,他们像同一种食物,观众连着“吃”了好几年,难免会产生味觉和视觉上的疲劳。我们常说,人生百味,不同的人生可能拥有不同的滋味,若是千人一面,那么生活的真实性将被大打折扣。

  除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评外,网络上也有人为《舌尖3》喊冤叫屈,说该节目的幕后制作团队“大换血”,“新人们”尝试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已实属不易。临危受命的总导演刘鸿彦也出来解释称“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根和魂”。不管《舌尖3》的录制过程经历了何种风波,节目效果差强人意始终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问题:同样是以“美食为先,人物为显,文化在内”,第三季与第一季和第二季相比创新何在?或许制作团队的确花了心思,但这种创新大都淹没在了对前两季的重复中,至少从直观的视听语言的层面来看,创新点不多,才让观众大呼“不过瘾”。

  记得《舌尖1》播出后,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接受采访时提到,在《舌尖1》创作初期,有人曾经提出走梳理文化源流的路数,但由于任长箴的坚持,最后并没有实施。这次的《舌尖3》显然将当时的想法部分实现在了制作之中,以“美食+文化”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不过,有些段落“文以载道”的设计痕迹太明显,例如第三集中师傅们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一段,年轻观众看了可能会比较排斥。

  说到底,《舌尖3》最大的问题还是创新乏力。如果还有后续的制作计划,应该从创新上找出路。“舌尖”系列无疑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IP,但要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爆款IP,就要在保持原有制作水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但是,创新有风险,显然投资方和承制方都深谙此道,他们更多时候会秉持中国人传统的求稳心理:希望按照牌理出牌,至少能留住老顾客,折腾新鲜花样,说不定会被骂得更惨,与其到时被骂,不如墨守成规。但如果大胆一点,换一种思路:反正会被骂,那就索性探索出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加大创新力度,说不定可以收获意外的惊喜。(李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