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6-04 10: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音乐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一种凝心聚气的力量,植根于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那么,音乐是怎样与时俱进的,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嘉幸。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谢嘉幸

  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音乐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期间,中国音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哪些主要类型?

  谢嘉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津津乐道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艺术音乐和传统音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流行音乐逐渐进入社会生活。起初,人们对这种新的音乐类型存有疑虑。甚至还有不少人,对流行音乐和现代音乐怀有抵触情绪。后来,开始慢慢接受和喜爱。例如,1986年的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由百名流行音乐歌手在首都体育馆共同演唱,反响热烈。中国流行音乐,几十年来方兴未艾,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艺术音乐,也获得了长足发展。1979年,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音乐世界的窗户。中西方之间、各大院校间艺术音乐的交流一直持续到现在,保持着良好态势。期间,涌现出了谭盾、叶小纲、孔祥东、吕思清、吴碧霞、廖昌永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中国艺术音乐,在国际乐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传统音乐,也在焕发新的生机。七八十年代,针对中国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和民间歌舞,启动了“五大集成”工作。这是一项抢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加速民族音乐建设的工程,可谓规模大、动员广、收获多。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在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方面更加重视,取得了可观成效。

  改革开放40年来,三种音乐各得其所、此起彼伏。每种音乐,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三种音乐也在追求良性互动和深度交融,不断书写新篇章、创造新气象。例如《华阴老腔一声喊》,将传统音乐和摇滚音乐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打虎上山》,巧妙融合了京剧唱腔和艺术音乐,颇受欢迎。如是,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又结合时代特点,有了适当的创新。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CCTV-4《中国文艺》栏目特别节目“歌声飘过四十年”(2018年3月)

  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引导而非抹杀。一种音乐类型,是时尚还是陈旧,是高雅还是低俗,不能一概而论。换言之,流行音乐未必就时尚,传统音乐也未必就陈旧;艺术音乐未必就高雅,流行音乐也未必就低俗。只要品质佳,就能打动人心;只有好内容,才能传之久远。改革开放40年,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来之不易,对此我们应当珍惜。不同的音乐类型,需要一如既往地相互尊重。在强调流行音乐的高雅化、艺术音乐的通俗化、传统音乐的现代化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流行音乐、艺术音乐、传统音乐等三种类型丰富多彩、协调发展。那么,音乐是怎样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

  谢嘉幸:应该说,不同国家的音乐,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往往都会出现这三种类型。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时刻都在发生着新的故事。这些,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丰沃土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春风骀荡,万象更新。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作者、理论家、评论家等相互砥砺、精益求精。四十年间,新歌层出不穷,老歌久唱不衰,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音乐内容方面,既有歌颂祖国、赞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生活哲思的细微洞察。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这首《春天的故事》,以真挚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描绘了深圳乃至全国的新气象,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类似的还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长江之歌》《大中国》《走进新时代》《共和国之恋》等,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爱,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张也《走进新时代》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1987年央视春晚,费翔以一首《故乡的云》,唱出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唱哭了天南海北、千千万万的游子。类似的还有《乡恋》《烛光里的妈妈》《父亲》《迟来的爱》《朋友》等,表达了对人世间深情厚谊、悲欢离合的深切体悟。

  另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影视金曲广为传唱,为音乐文化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例如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枉凝眉》、电视剧《金粉世家》主题曲《暗香》等,在时光淘洗中成为经典。二是优秀戏歌、民族歌曲受到追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梨花颂》《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兼具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一些感人的细节,在音乐中闪光,让人回味无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今年年初,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热播,以流行唱法演绎经典诗词,让诗词回归现代生活,让音乐更有文化内涵。诸如此类的节目,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这就启发我们,音乐的精品化、经典化之路,既要立足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做到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

  光明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娱方式多种多样。在这一背景下,传统音乐应该怎样继承与创新,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谢嘉幸: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业界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青春版《牡丹亭》

  首先,以特色活动为抓手,重视传播手段创新。例如,北京市教委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以复兴民族音乐文化为宗旨,以传统音乐系列展演、高端论坛、大师班培训为核心内容,从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第二届音乐节推出的多媒体开幕式音乐会“五彩丝路”,包括“丝路绿洲”“佛学之光”“英雄礼赞”“唐乐遗韵”“西乐东渐”等5个乐章、18个节目,较好地展现了经典作品的风采、音乐交流的成果。进入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实现音乐的文化解说和文化的音乐阐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传统音乐复兴,离不开教育的积极推动。1999年,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这个朴素的愿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传统音乐,在教育里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传统音乐学习,特别是戏曲人才培养,和艺术音乐一样,也需要童子功。从娃娃抓起,构建一个完整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有学者呼吁,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一个传承的家。相关非遗项目,包括古琴、泉州南音、长调民歌、木卡姆艺术等。2003年,泉州师范学院设立了南音专业,首次将中国民间乐种引入高校本科专业。希望将来在基础教育、学位教育当中,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比重。

  最后,立足实际,妥善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传统音乐种类繁多、知识驳杂,怎样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一是通过系统的科班教育,来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二是兼顾大众的审美能力和需求,在普及上多下功夫。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联合打造,在尊重原作、保持精髓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赋予传世经典以崭新面貌,于2004年4月开始世界巡演。有评论说,在极端高雅和剧种生存之间如何选择?当大众为古典美而震撼时,离昆曲振兴也就不远了。传统音乐要想永葆生命力,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光明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新时代,中国音乐如何更精彩?

  谢嘉幸: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艺”。古琴因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而位列“四艺”之首。抚琴,成为历代文人修身养性、静心悟道的重要方式。上世纪90年代末,京城“四大俗”包括学古琴、唱昆曲、喝普洱、练瑜伽。音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由内而外的。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周杰伦《东风破》

  统计表明,与文字、影像、图片等其他各类媒介相比,音乐在网络中是使用率最高的。许多媒介,都要配上音乐来使用,但音乐还可以单独传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通过音乐来抒发心声、调节情绪。在虚拟空间,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音乐更是无处不在。举个例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款有趣好玩的游戏,若突然没了声音,就削弱了表现力。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存在时,你可能不觉得那么重要。可是一旦失去,你就会清楚地意识到,音乐之不可或缺。

  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那么,具体到音乐领域,如何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一是关注现实,精耕细作。所谓“唯乐不可以为伪”,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音乐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才能因真实而打动人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音乐作品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二是面向未来,引领风气。“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除了关注现实,音乐创作还应面向未来,自觉引领新风正气,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是立足传统,勇于创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音乐创作,一方面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时代生活、结合艺术个性进行必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造精品、攀登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折射了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人们通过聆听、体验和理解音乐,来享受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创作和欣赏,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只要共同努力、不断进取,未来的中国音乐,必将更好地绽放光彩、闪耀魅力!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推荐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服饰篇】

  视频访谈——“盛世有华服”

  文字采访——推动服装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电影篇】

  视频访谈——“光影记录,岁月鎏金”

  文字采访——中国电影,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怀

  【音乐篇】

  视频访谈——“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文字采访——弘扬音乐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图书篇】

  视频访谈——“书香万里路,全民阅读时”

  文字采访——繁荣图书出版事业,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